这次随团考察,萧氏茶叶董事长肖勇随身带了一个纸袋,里面装着他从企业带来的高品质绿茶。每到一地,他都会拿出一包来与当地茶企生产的品牌同台品鉴,美其名曰“斗茶”。
这是肖勇第五次来闽考察。同为制茶大企带头人的他每次异地“取经”,总能收获新的感受。“与我们当下茶企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没有带动形成地区品牌发展局面不同的是,这里的茶企数量虽多,规模各异,但大都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特别是规模企业,都走上了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之路,抱团发展的同时各有特色,这十分可贵。”
肖勇的感受在考察团一次次的走访中得到印证:无论走进哪家茶企,问及哪个品牌的茶叶最好喝,得到的答案永远是:不分伯仲,各有千秋。
大龙头带产业。福建有十余个茶叶知名品牌,每个品牌都有独树一帜的龙头企业作为引领。红茶看正山堂,白茶属品品香,大红袍问武夷星,铁观音品八马。以这些龙头企业为节点抱团,福建茶产业形成了强有力的发展矩阵,并逐步走向世界,影响着中国茶叶品牌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小企业带农民。走进安溪茶叶批发市场,人声鼎沸的早市中,茶农和采购者正在用行业术语讨价还价。这里建有1860间(套)商住店铺和两个交易大厅,3000多个茶农交易摊位。配套有茶都服务中心、接待中心、拍卖中心、电子商务网站、质量检测站、客运站、酒店等,成为集茶叶贸易、信息、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该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新茶上市季节,交易大厅平均每天有1万多名茶农进行交易,日交易量在200吨以上。”
反思
以他山之玉引导宜茶华丽转身
“自秦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位于安溪的中国茶都博物馆,清楚地记载着“巴蜀是茶文化的摇篮”这一历史事实。
作为巴楚文化发祥地的宜昌,曾几何时,其茶叶也一度蜚声内外,引来采撷者众。宜昌是全国知名的“橘都茶乡”,是“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毛尖绿茶、红茶、黑茶与黄茶遍地开花,与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闽茶一样,在品质上均为上乘之品。但由于种种原因,宜茶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和困难。考察团成员、宜昌市农业局局长熊长权说:“我们的发展确实存在品牌分散、用工成本高、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但反过来看,因为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恰恰是宜茶实现华丽转身的最佳时机。”
产业基础上,去年仅安溪茶园面积60万亩,产量6.8万吨,其中出口1.2万吨,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山堂、新坦洋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把营销网点布局到世界各地。茶企“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的营销理念,使得茶产业成为福建的第一大产业。反观我们自己,宜昌茶产业2015年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居全省首位,面积、产量也在全省领先。虽有“萧氏”、“采花”等驰名商标,但众多的茶叶品牌没有一个入列“中国十大名茶”,品牌营销力度亟待加强。
文化培育上,无论在武夷山、福鼎还是安溪,政府主导层面都有茶博物馆,企业层面都有自己的展示厅和茶叶品种展示园。茶叶的物质属性融入了文化属性,使茶产品深入人心。如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发源地把茶文化做成了一个4A级旅游景点。座无虚席的《印象大红袍》露天剧场,国际水平的视听盛宴让人热血沸腾。反观我们自己,虽然宜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挖掘不够、培育不精。
茶旅结合上,很多人去福建不是专程买茶,而是去感受茶文化。在福安,一个中国红茶文化创意园就足以让游客被红茶文化的魅力折服。武夷山更是茶旅结合典范,一江水、一座山、一台戏、一壶茶就让武夷山成为了一处不得不去的旅游胜地。反观我们自己,虽有好的茶资源和旅游景区,但交融不够、结合不深。
追求
以匠人之心讲好茶叶品牌宜昌故事
“喝一杯山,喝一杯水,喝一杯清静,喝一杯放下”,这是福建茶人的至高境界,也是茶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走访福建各大茶企,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辈子只用心做好一件事,把一件事用心做到极致,这就是匠心。他们把茶不仅当成谋生的手段,而且当成家族的传承。一心爱茶,一心种茶,一心制茶,由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对中国茶叶有重大贡献的杰出茶人。
“我们就是缺少这种专注钻研的匠人精神。”在市政协主席李亚隆眼里,宜昌产业化销售等龙头企业与福建茶企比较,在生产、装备方面其实更具优势。宜昌绿茶品牌和红茶的历史价值,以及对湖北老青茶的传承都有着良好基础。
“我们要鼓励领军龙头企业创新产品,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茶叶最先进的方面注目,直面中国当下的茶叶现实,创造丰富多样的宜昌故事。”而记者也从市农业局、茶科所等相关部门了解到,宜昌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三峡茶叶种子资源基地,研究解决优势种源短板,提升茶叶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酝酿打造“三峡茶谷”、“国家茶叶公园”等重点项目,让宜昌形象为中国茶叶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厚积薄发,迎头赶上,也许可以让传统变得新鲜,经典成为永不落幕的时尚。迎接茶产业发展春天,宜茶将重新上路,虽然任重道远,但有无限可能。(记者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