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基础上,去年仅安溪茶园面积60万亩,产量6.8万吨,其中出口1.2万吨,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山堂、新坦洋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把营销网点布局到世界各地。茶企“买全国、卖全国,买世界、卖世界”的营销理念,使得茶产业成为福建的第一大产业。反观我们自己,宜昌茶产业2015年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居全省首位,面积、产量也在全省领先。虽有“萧氏”、“采花”等驰名商标,但众多的茶叶品牌没有一个入列“中国十大名茶”,品牌营销力度亟待加强。
文化培育上,无论在武夷山、福鼎还是安溪,政府主导层面都有茶博物馆,企业层面都有自己的展示厅和茶叶品种展示园。茶叶的物质属性融入了文化属性,使茶产品深入人心。如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发源地把茶文化做成了一个4A级旅游景点。座无虚席的《印象大红袍》露天剧场,国际水平的视听盛宴让人热血沸腾。反观我们自己,虽然宜茶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挖掘不够、培育不精。
茶旅结合上,很多人去福建不是专程买茶,而是去感受茶文化。在福安,一个中国红茶文化创意园就足以让游客被红茶文化的魅力折服。武夷山更是茶旅结合典范,一江水、一座山、一台戏、一壶茶就让武夷山成为了一处不得不去的旅游胜地。反观我们自己,虽有好的茶资源和旅游景区,但交融不够、结合不深。
追求
以匠人之心讲好茶叶品牌宜昌故事
“喝一杯山,喝一杯水,喝一杯清静,喝一杯放下”,这是福建茶人的至高境界,也是茶文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走访福建各大茶企,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辈子只用心做好一件事,把一件事用心做到极致,这就是匠心。他们把茶不仅当成谋生的手段,而且当成家族的传承。一心爱茶,一心种茶,一心制茶,由此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对中国茶叶有重大贡献的杰出茶人。
“我们就是缺少这种专注钻研的匠人精神。”在市政协主席李亚隆眼里,宜昌产业化销售等龙头企业与福建茶企比较,在生产、装备方面其实更具优势。宜昌绿茶品牌和红茶的历史价值,以及对湖北老青茶的传承都有着良好基础。
“我们要鼓励领军龙头企业创新产品,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茶叶最先进的方面注目,直面中国当下的茶叶现实,创造丰富多样的宜昌故事。”而记者也从市农业局、茶科所等相关部门了解到,宜昌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三峡茶叶种子资源基地,研究解决优势种源短板,提升茶叶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酝酿打造“三峡茶谷”、“国家茶叶公园”等重点项目,让宜昌形象为中国茶叶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厚积薄发,迎头赶上,也许可以让传统变得新鲜,经典成为永不落幕的时尚。迎接茶产业发展春天,宜茶将重新上路,虽然任重道远,但有无限可能。(记者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