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死亡赛跑 寻找茶马古道最后的背夫
发布时间 2017-04-28 浏览 50757 次
胸吊汗刮子,手上提拐子,脚穿脚码子……”根据老背夫们的回忆,这些是当时背夫们的基本配置。背夫们就这样攀爬在崇山峻岭之间,身子弯成一张弓形,缓慢而坚定地向着远方,一步一颤向前移动。

其中,背夹子是用木条做成的架子,下方有两点支撑,上面宽敞好放东西,用绳子收紧以后,东西也不会轻易掉落。拐子,用硬的杂木做成,一般呈丁字形状,背夫们走一段路就要休息,用拐子顶在背夹子下方,承受起所背物资的重量。脚码子,铁打的防滑工具,一般绑在草鞋的底部,一种脚码子有突出的铁钉,用来走冰雪路面,一种脚码子是无钉的糙面,用来走泥泞的道路。

背夫的工具中,以上3种最为主要,还有汗刮子、扇单、管签等也很常用。汗刮子,用竹片或篾片做成,在行进过程中用来刮额头上的汗,也有不用汗刮子的人用手擦汗。扇单,用棕叶缝制而成的扇形工具,雨雪天气时用来盖住背的物资,不背东西时用来包拐子、脚码子和其他东西。管签,通常是1米多长的硬竹片,插在背夹子和背的物资之间,通过增加高度来增加背夹子的容量,放一些食物、草鞋等需要经常取用之物。

背夫以男性为主,但也有一些生活极为艰苦的妇女和儿童。他们家里缺少劳力,为了求生被迫参与其中,但因为力气小背得少,报酬也相对更少。除了男性背夫的工具外,有些女性背夫还会带一片笋壳,因为背夹子的取脱颇为不便,小便的时候把背夹子拄在拐子上,站立着小便并用笋壳接尿导出。用过的笋壳还不能丢,挂在背夹子上风干后下次再用。

艰辛

风餐露宿 货物受损背夫要赔

尽管有工具辅助,但背着沉重的茶包,中途需要频繁的休息。一般来说,“上七下八平十一”就要打拐歇气,即上坡走70步,或下坡走80步,或平路走110步,就要停下来休息,顺便刮一下汗。此时,背夹子不离身,拄在拐子上,背夫双脚微叉,与拐子形成三角支架,略加喘气休息后,便埋头继续上路。

因为选择道路的不同,背夫们每天走的路程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负重进藏的时候,“大路”日行约30里,“小路”日行20里。以“大路”为例,从雅安到康定共约500里,以居中的汉源县宜东镇为中转站,背夫分为“长脚”和“短脚”,长脚从雅安背到康定,短脚从雅安背到宜东,或从宜东背到康定,长脚背完全程需要约20天,短脚背完全程需要约10天。

现在说起来,200斤、500里只是冰冷的数字,但那时却要背夫一步一步丈量。“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四句顺口溜,生动再现了当时艰辛,特别是冬季天冷的时候,麂子岗、泥巴山、飞越岭下雪,道路结冰后十分难走。就算穿上脚码子,也很容易滑倒、摔倒,有些背清油、白酒的,倒地后油和酒会漏出,背夫还要赔偿货物损失。

有时候,货物损失严重,背夫就算是白干了。从雅安到康定,工钱以大米来计算,与所背货物的重量相一致。比如,背200斤货物到康定,交货后得的工钱可买200斤大米。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方便携带,背夫们出发的时候,通常只带一些玉米面,或者玉米馍馍,加上一点盐巴。沿途路上,基本上一日三餐都吃玉米馍,渴了就在路边的水沟里捧水喝。

危险

山高路险 路上还有土匪兵痞

虽然一路艰辛,如能顺利抵达,也就谢天谢地了。然而,一路上常有意外发生,因为有着许多暗藏的危险。沿途高山深谷众多,崎岖的小道在山间盘旋,一边是笔直的山体,一边是陡峭的悬崖,加上山间气候复杂多变,或者头上碰到山石,或者脚下不慎一滑,都有可能一个趔趄,拐子抛向空中,人茶坠入深谷。

恶劣的自然条件,常常让背夫受伤或者生病。此时,只能在同伴的帮助下,根据偏方找些草药来吃,如果得了急病上吐下泻,还会采取烧灯花、麻绳勒手腕等土办法来治疗。病得稍微重一些后,背夹子也背不动了,便把货物交给别人背,工钱按路程远近进行分摊。还有一些伤病,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少背夫因此命丧黄泉。

自然之外,还有人为的威胁,沿线的高山密林中,时常会有土匪和棒客出没。为了确保道路安全,沿线官府会组织保安队,在险要的地方值守保哨。背夫队伍在过这段路之前,领头的掌拐师会先找保安队长,了解该路段的情况,并请求保安队护送。当然,请保安队也需要费用,由队伍中所有的背夫平摊。

然而在没有保安队护送的时候,甚至少数有保安队护送时,土匪就会伺机拦路抢劫。遇到土匪时,背夫只能抱头蹲下,把脸侧向一边,避免挨打丢命。在泥巴山大相岭,身上有五文钱就能保命,没钱的则会被脱光衣服,然后绑在路边的树杈上,不少背夫就因此丢了性命。除了土匪,倘若遇上兵痞,还有可能被“抓壮丁”,从此九死一生再难回家。

补给

夜宿幺店 靠荤段子消除疲乏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四川的名山、雅安、荥经、天全等县销往打箭炉的边茶,总引额数达100340担,计约1000万斤以上。民国时期,每年引票销售量均在10万张左右,其中最低额年份亦在6.9万多张。川藏茶马古道上,除了“一二三,雪封山”的几个月,其他季节常年活跃着背夫队伍,淡季的时候每天两三百人,旺季的时候每天有上千人。

既然路途艰险、危险不断,甚至有可能丢了性命,是什么支撑他们走下去?“每天在路上,就盼着快点到幺店子。”在川藏茶马古道上,“大路”沿途有脚店、客店,脚店主要用来宿骡马,客店用来歇过路客,“小路”因为骡马难行,一般只有客店,而少有脚店。客店又分等级,达官贵人住官店,生意人住旅店,背夫住幺店。

其中,官店一般设在县城,相当于现在的宾馆,旅店一般设在大场镇,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幺店因地制宜设置,住宿条件最差。幺店里都是大通铺,垫上一圈破草垫,上面再扔几张烂草席,有的甚至只铺些干谷草。旺季的时候十几个人,淡季的时候几个人,就这么并排睡在地上,常年充满汗臭味,还经常会有虱子。尽管如此,但好歹有了个地方歇脚,比崎岖的荒山野岭强了不少。

尽管已经很累了,背夫们还舍不得马上就睡,开始躺在地铺上冲壳子。通常时候,故事荤腥,往往是一些男女之事,演讲者口沫横飞,听众们笑得此起彼伏,一天的疲乏也随之消散。一轮讲罢,大家纷纷睡去,不久鼾声四起,待第二天麻麻亮,又开始新一天的征途。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