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来,200斤、500里只是冰冷的数字,但那时却要背夫一步一步丈量。“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四句顺口溜,生动再现了当时艰辛,特别是冬季天冷的时候,麂子岗、泥巴山、飞越岭下雪,道路结冰后十分难走。就算穿上脚码子,也很容易滑倒、摔倒,有些背清油、白酒的,倒地后油和酒会漏出,背夫还要赔偿货物损失。
有时候,货物损失严重,背夫就算是白干了。从雅安到康定,工钱以大米来计算,与所背货物的重量相一致。比如,背200斤货物到康定,交货后得的工钱可买200斤大米。为了节约成本,也为了方便携带,背夫们出发的时候,通常只带一些玉米面,或者玉米馍馍,加上一点盐巴。沿途路上,基本上一日三餐都吃玉米馍,渴了就在路边的水沟里捧水喝。
危险
山高路险 路上还有土匪兵痞
虽然一路艰辛,如能顺利抵达,也就谢天谢地了。然而,一路上常有意外发生,因为有着许多暗藏的危险。沿途高山深谷众多,崎岖的小道在山间盘旋,一边是笔直的山体,一边是陡峭的悬崖,加上山间气候复杂多变,或者头上碰到山石,或者脚下不慎一滑,都有可能一个趔趄,拐子抛向空中,人茶坠入深谷。
恶劣的自然条件,常常让背夫受伤或者生病。此时,只能在同伴的帮助下,根据偏方找些草药来吃,如果得了急病上吐下泻,还会采取烧灯花、麻绳勒手腕等土办法来治疗。病得稍微重一些后,背夹子也背不动了,便把货物交给别人背,工钱按路程远近进行分摊。还有一些伤病,因为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少背夫因此命丧黄泉。
自然之外,还有人为的威胁,沿线的高山密林中,时常会有土匪和棒客出没。为了确保道路安全,沿线官府会组织保安队,在险要的地方值守保哨。背夫队伍在过这段路之前,领头的掌拐师会先找保安队长,了解该路段的情况,并请求保安队护送。当然,请保安队也需要费用,由队伍中所有的背夫平摊。
然而在没有保安队护送的时候,甚至少数有保安队护送时,土匪就会伺机拦路抢劫。遇到土匪时,背夫只能抱头蹲下,把脸侧向一边,避免挨打丢命。在泥巴山大相岭,身上有五文钱就能保命,没钱的则会被脱光衣服,然后绑在路边的树杈上,不少背夫就因此丢了性命。除了土匪,倘若遇上兵痞,还有可能被“抓壮丁”,从此九死一生再难回家。
补给
夜宿幺店 靠荤段子消除疲乏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四川的名山、雅安、荥经、天全等县销往打箭炉的边茶,总引额数达100340担,计约1000万斤以上。民国时期,每年引票销售量均在10万张左右,其中最低额年份亦在6.9万多张。川藏茶马古道上,除了“一二三,雪封山”的几个月,其他季节常年活跃着背夫队伍,淡季的时候每天两三百人,旺季的时候每天有上千人。
既然路途艰险、危险不断,甚至有可能丢了性命,是什么支撑他们走下去?“每天在路上,就盼着快点到幺店子。”在川藏茶马古道上,“大路”沿途有脚店、客店,脚店主要用来宿骡马,客店用来歇过路客,“小路”因为骡马难行,一般只有客店,而少有脚店。客店又分等级,达官贵人住官店,生意人住旅店,背夫住幺店。
其中,官店一般设在县城,相当于现在的宾馆,旅店一般设在大场镇,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幺店因地制宜设置,住宿条件最差。幺店里都是大通铺,垫上一圈破草垫,上面再扔几张烂草席,有的甚至只铺些干谷草。旺季的时候十几个人,淡季的时候几个人,就这么并排睡在地上,常年充满汗臭味,还经常会有虱子。尽管如此,但好歹有了个地方歇脚,比崎岖的荒山野岭强了不少。
尽管已经很累了,背夫们还舍不得马上就睡,开始躺在地铺上冲壳子。通常时候,故事荤腥,往往是一些男女之事,演讲者口沫横飞,听众们笑得此起彼伏,一天的疲乏也随之消散。一轮讲罢,大家纷纷睡去,不久鼾声四起,待第二天麻麻亮,又开始新一天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