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藤条?老乌山秒变“中国藤条茶之乡”
发布时间 2017-05-17 浏览 51628 次
不输于景迈山,可围绕茶这张名片,对茶产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进行立体开发。景迈山开创的稀疏留养茶园管理模式,在普洱市、版纳州与临沧市等得到大面积推广,云南掀起了对低效茶园进行升级改造的浪潮。

新时代的“低改”,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密集种植的有机茶之路,另一种是以景迈山为代表的稀疏生态留养模式。而老乌山大茶区构建的“中国藤条茶之乡”,可以探索第三条道路,对台地茶园进行云南大叶种茶传统采养方式的改造。

老乌山古茶资源有限,最大面积的茶园还是台地茶,怎样对之进行提质增效,政府还是要引导老百姓回到藤条茶采养方式,对之进行升级改造。坚持二三十年后,就可以形成区别于景迈山的另一种生态留养模式。景迈山台地茶是稀疏生态留养,2010年开始留一砍二,产量下降,使用农药、化肥模式改变,恢复生态,不打药,也很少有病虫害,二三十年后景迈上的3万多亩台地茶跟古茶差不多。

大茶区构建需要大品牌带动

从云南茶叶发展史来看,景谷、镇沅、景东茶区兴起于清朝,盛于民国,解放后沦为下关茶厂原料基地,复兴于近几年,茶叶重镇小景谷一直见证着其百年风雨。漫步小景谷街头,家家户户做茶卖茶,一间间房子堆满了毛茶,许多人坐在街边捡剔黄片……

要说各大品牌不重视这里的茶叶也不是事实,只是大家每年来这里大量收购优质毛茶,却将其当做二三线茶区来对待。以这里的古茶为主打的,有李记谷庄、茶马司等屈指可数几家知名品牌,由于缺乏大格局下的整体规划,显得形影相吊,孤掌难鸣。

由于,老乌山大茶区的茶卖不起理想的价格,许多茶农转而求其次去追求产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做的是茶叶品质很难提升,极大影响声誉的事,让市场上形成一种观念,景谷茶芽头大,滋味淡薄,只适合撒面,以增加茶饼的卖相。

老乌山遍地产好茶,具有色乌润、毫满身,劲足、汤厚、底够之特点。这里多为丹霞地貌,地表‘猪肝石’虽被开采利用,但深层烂石密布,茶树根深体壮,能吸能藏,并在长期的生长中与烂石融为一体,顺势而发。所制茶骨风岩韵,老枞香幽。且香沉凝重,存之,香能沉汤,香能入海;品之,味香合一更为甘爽;淡冲更佳,冷汤尤优。其“把把茶”“藤子茶”更深得茶客喜爱。

由此观之,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提质增效,整体打造大茶区品牌。包忠华认为可从三方面来入手:

首先,统一规划建设大交通,打通各县只修自己的而造成的断头路;

其次,大茶区统一规划,打造最具特色名片——中国藤条茶之乡;

最后,大品牌带动大茶区整体崛起。通过大茶企、大品牌的引导与支撑作用,整合传媒与渠道资源,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引导茶农与初制所提质增效。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