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巧妙的榫卯结构
发布时间 2010-04-16 浏览 51243 次
口的蛤蟆,故又称之曰“蛤蟆肩”。

  方材的丁字形结合,一般用交圈的“格肩榫”。它又有“大格肩”和“小格肩”之分。“大格肩”即宋《营造发式》小木作制度所谓的“撺尖入卯”。“小格肩”则故意将格肩的尖端切去。这样在竖材上做卯眼时可以少凿去些,籍以提高竖材的坚实程度。同为“大格肩”又有带夹皮和不带夹皮两种造法。格肩部分和长方形的阳榫帖实在一起,为不带夹皮的格肩榫,它也叫“实肩”。格肩部分和阳榫之间还凿剔开口,为带夹皮的格肩榫,它也叫“虚肩”。

  丁字形结合也有不用格肩的所谓“齐肩膀”的造法,又名“齐头碰”。往往在横竖材一前一后并不交圈的情况下才使用。如果横竖材均为方材,又是在一个平面上,那么只有粗糙的家具才不格肩,而用齐肩膀。值得注意的大精致的明及清前期的椅子,多数四面全用格肩榫,较粗糙的则正面用格肩榫,侧面和背面用齐肩膀,更为粗糙的四面一律用齐肩膀。由此可知在工匠心目中,齐肩膀是简便而不大受欢迎的一种造法。

  丁字形结合的榫卯有“透榫”和“半榫”之别,透榫的榫头穿透榫眼,断面木纹外露。半榫的榫头不穿头榫眼,断面木纹不露。透榫比较牢固,不如半榫整洁美观。

  “裹腿枨”又名“裹脚枨”也是横竖材丁字形结合的一种,多用在圆腿的家具上,偶见方腿家具用它,须将棱角倒去。裹脚枨的表面高出腿足,两枨在转角处相交,外貌仿佛是竹制家具用一根竹材煨烤弯成的枨子,因它将腿足缠裹起来,故有此名。

  格角榫趱边

  椅凳床塌,凡采用“软屉”造法的,即屉心用棕索、藤条编织而成的,木框一般用“趱边格角”的结构。四方形的托泥,亦多用此法。四根木框,较长而两端出榫的为“大边”,较短而两端凿眼的为“抹头”如木框为正方形,则以出榫的两根为大边,凿眼的两根为抹头。比较宽的木框,有时大边除留长榫外,还加留三角形小榫。小榫也有闷榫与明榫两种。抹头上凿榫眼,一般都用透眼,边抹合口处格角,各斜切成45度角。凳盘、椅盘及床榻屉都有带,一般为两根,考虑到软屉承重后凹垂,故带中部向下弯。两端出榫,与大边连结。四框表面内缘踩边打眼,棕索、藤条从眼中穿过,软屉编好后,踩边用木条压盖,再用胶粘或加木钉销牢,把穿孔眼全部遮盖起来。

  趱边打槽装板

  “趱边打槽装板”此种木工的造法,远在西周的青铜器上已反映出来了,它是木材使用的一项成功的创造。长期以来,此法在家具中广泛使用,如凳椅面、桌案面、柜门柜帮以及不同部位上使用的条环板等等,举不胜举。趱边打槽装板的优点是首先在将板心装纳在四根边框之中,是薄板能当厚板用。木板因气候变化难免胀缩,尤以横向的胀缩最为显著。木板装入四框,并不完全挤压,尤其在冬季制造的家具,更须为木板的膨胀留余地。一般板心只有一个纵边使鳔,或四边全不使鳔。装板的木框趱成后,与家具其他部位连结的不是板心,而是用直材造成的边框,伸缩性不大,这样就使整个家具的结构不至由于面板的胀缩而影响起稳定坚实。木板断面没有纹理,装板后使木材断面隐藏起来,外露的都是花纹,色泽优美的纵切面。因此趱边打槽装板是一种经济、美观、科学合理的造法。

  立柱与墩座的结合结构

  凡是占平面面积不大,体高而又要求它站立不倒的家具或家具装饰品,多采用厚木作墩座,上面凿眼植立木,前后或四面用站牙来抵夹的结构。实物如座屏风、衣架、灯台等等。明及清前期墩座常用的抱鼓,为的是在站牙之外又有高起而且有重量的构件,挡住站牙,加强它的抵夹力量。

  栽榫和穿销

  在构件本身上留做榫头,因曾受木材性能的限制,只能在木纹纵直的一端做榫,横纹一触即断,故不能做榫,这是木工常识。如果两个构件需要连结,由于木纹的关系,无法造榫,只有另取木材造榫,用“栽榫”或“穿销”的办法将它们连结起来。

  明式家具中使用栽榫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厚板拼合,在拼口内栽榫、凿眼粘合。

  某些翘头几案或闷心橱的翘头,用栽榫与抹头结合。

  某些卡子花,如双套环,用栽榫与上下构件结合。

  桌及的搜花角牙,或趱框的牙子,衣架或面盆架搭脑下的卦牙等,多一边栽榫,一边留榫与相邻的构件结合。

  床围子、透阁橱上的各种用趱接门簇的方法造成的图案装饰,如四簇云纹、十字套方等,常用栽榫加以组合。

  桌按牙条的上皮,裹腿做或一腿三牙式桌面垛边的上皮,有的用栽榫与边抹的底面连结。

  “两上”,即束腰与牙条两木分做的桌几,“三上”即束腰与牙条和托腮三木分做的桌几,束腰与牙条二者之间及束腰、托腮和牙条三者之间常用栽榫结合,以防分离生缝,闪错不齐。

  官皮箱两帮和后背的下缘,用栽榫与下面的底座结合。

  穿销不同与栽榫。栽榫一般比较短而且隐藏不露,穿销则较长,明显外露,故多用与构件的裹皮,在家具的表面是看不见的。

  走马销

  南方工匠师城之为“扎榫”,它一般用在可装可拆的两个构件之间,榫卯在拍合后推一下栽有走马销的构件,它能就位并销牢;拆卸时有必须把它退回来,方能拔榫出眼,把两个构件分开。因此有“走马”之名。而“扎榫”则寓意扎牢难脱之意。它的构造是榫子下头大,上头小,榫眼的开口半边大、半边小。榫子由榫眼开口大的半边纳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这样就扣紧销牢了。若要拆卸,还须退到开口的的半边放能拔出。在明式家具和家具摆设品中,翘头案的活翘头与抹头的结合,罗汉床围子与床身边抹的结合,屏风式罗汉床围子扇与扇之间的结合,屏风式宝座靠背与扶手的结合等,都常用走马销。

  关门钉

  极少数明式家具在榫卯拍合后,用趱打眼,销入一枚木钉或竹钉,目的是使榫卯固定不动。北京匠师称之为“关门钉”,意思是门已关上,不再开了。修理古典家具,遇到这种情况时须将钉凿碎,方能拆卸,否则会把榫卯拆坏。良工制榫实在无此的必要,故疑此乃一般工匠所为,或因当时定制者有此要求,不得已而为之。

  以上种种只是中国古典家具榫卯结构之点点。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