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头纸。河南多用当地棉纸。江南拓多用宣纸。两广用宣纸又名广纸,多洇墨。四川多用黑毛头纸,近有机制棉连纸。云南多用白皮纸。近代拓碑刻多用棉连纸、夹连、料半纸、粉连纸等。拓碑刻古器物等用纸,先用小裁刀剔去纸上疙瘩、草棍、沙粒等杂质,裁掉纸边红色
印记,把纸清扫干净再使用。
传拓碑刻闷纸,主要方法是清洗碑刻,按刻石尺寸裁纸,四边余 3厘米,用棉连纸、料半纸等均可,把纸摺成20×20方块,或长方形,每摺相错 5毫米,以便揭开使用,然后将一张叠好的纸放入清水盆内,湿透后取出放在洁净的湿布上,每一张湿纸,加上叠好的一张干纸,用湿布包好,双手用力压纸,待湿干均匀后取用。西安碑林传拓闷纸法,是把几十张叠好的整纸,放在开水盆内沾湿四边,放在木板上,待湿纸水控干,纸中间洇透后使用。
青铜器、甲、骨、玉器、古陶等器物的传拓 方法与传拓碑刻略有不同,即必须在桌案上铺厚毡子,或用绸布棉花缝成软垫子,把铜器、古陶、玉器等文物放在软垫上拓,小块甲骨用油泥做范,完整甲骨用油泥垫稳后再拓,纸要用板薄棉连纸,如六吉棉连纸、安徽泾县
扎花棉连纸等。用白芨水将纸上好,用小发刷轻打,拓墨不洇透纸背为佳。墨须用砚台磨墨,乾隆、嘉庆年间的墨最佳。传拓珍贵文物,要根据古器物情况,研究使用工具,确保文物不受损坏。
器物全形拓法 传拓青铜器、陶器全形,始于清嘉庆年间。最初不用整纸,将器身、耳、足分拓,然后用笔蘸水划撕掉余纸,按图稿的需要,把各部分拼粘在一张纸上。
现代青铜器全形拓法 把器物先画一简单图稿,用铅笔在纸中间画一道竖线,在下边画一横线,用卡尺把器物最高与最宽处量好后,在纸上画一方形格子,然后把器物各部分按测量的尺寸位置画在上面。图稿画成后,把薄棉连纸复于画稿上,用铅笔轻轻地描绘,画好后用白芨水将纸上在器物上,上纸先上器物中间的一部分,再按所画的位置继续上纸墨。应拓的花纹必须分几次拓,没有花纹之处也须在器上拓,拓完器上各部分的花纹,用细水轻喷,按平衬纸,待干后再拓边际。拓边时用油纸或薄硬纸剪成不同弯度的云规(按器物的需要制),按在拓成的花纹边上,然后用小扑子蘸墨拓,墨色宜淡勿浓,花纹之间不可拓墨,否则就会失去原形。
拓图形的墨色,凸出的要浓,凹下去的要淡。器形上大下小的,墨色就由上而下逐渐由浓而淡。洼糟形的,两边墨色浓,中间逐渐淡。如凸出一条半圆形的楞 (俗称泥鳅背 ),中间的墨色要浓,两边逐渐减淡。鼎的两耳须拓四面。卣的提梁拓三面,还要拓兽头的正面和上面。拓□、□等器的两耳,要把耳的后面拓全,并要分出正面和背面。还有器物的耳与足,必须接连。方形的器物,要拓些侧面。拓爵要把三足放置适当,还要露出爵□(把手),□上有字的也要拓上一些。拓角、□的器形与拓爵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