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分享艺术价值挖掘市场
下一主题:我们买"艺术"不买"头
当年的耀州窑盛况空前:窑坊鳞次栉比,文人雅士聚集于此。夜色降临,炉火正旺,四周亭台楼阁,丝竹管弦,好生热闹,实乃繁华之地也。建国以后,该窑经过三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揭露面积累计2万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标本逾200万件。
青瓷所采用的刻花装饰,于北宋中期进入全盛时期。其他窑口器物的刻花是用竹片为工具,在没有干透的胎上刻制的,惟有耀州窑纹饰经铁刀刻、刀剔两次刻成,刀锋过处,圆活、自然、犀利、锋锐,绝无拖泥带水之感。装饰刻花刚劲有力,纹饰深浅分明,层次清楚,立体感强,具有浮雕般的艺术效果。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指出:“耀州青瓷器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瓷也。然极粗朴不佳,惟食肆以其耐久多用之。”山阴人陆放翁对家乡生产的越瓷青瓷比较熟悉,他又在西北度过了9年的军旅生涯,他的记叙比较符合当时实际情况,一是说明耀州窑受到越瓷青瓷的影响;二是质地粗朴,胎体厚笨,耐用程度明显要比薄胎瓷要好,所以饭店酒楼都愿意用它。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亦出一方瓷。耀州窑器物的风格与西北汉子粗犷的性格相当吻合,也许正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西北雄风孕育了耀州青瓷器的粗朴。当然,这样的粗朴厚笨也从另一方面表明耀州窑到南宋时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耀州窑以烧造民用生活品为主,也不乏精品佳作,故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还有专供宫廷使用的,史书中有耀州贡瓷的记载,历时较为长久,如《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记载耀州窑烧制贡瓷。一直到犹如春天初生的绿叶那般的青翠欲滴的汝窑脱颖而出时,耀州窑北方青瓷霸主的地位才被迫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