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鎏金、鎏银法:俗称“火镀金银”。用水银加热分别熔解黄金和白银,制成金泥 (金汞齐)或银泥(银汞齐),再用酸类溶液把青铜器配件清洗干净,然后将金泥或银泥均匀地涂抹在配件上,用炭火加热,使水银蒸发,这样涂镀2~3次后,再将镀件浸入皂角水内,用铜丝刷刷洗均匀,显出金或银色金属光泽,最后用玛瑙轧子轧光;
⑦作假锈法:用漆类和各种粉末型非水溶性颜料调和成各色漆浆和漆泥,参照青铜器本身腐蚀现象,做出形象相同的“地子”和“锈”型,掩盖青铜器修复的痕迹;
⑧去锈法:用酸性或碱性物品,作用于青铜器上,待青铜器锈垢溶解或松弛后除掉,恢复青铜器花纹或铭文。
青铜器的一般修复过程:
整形
整形是利用机械手段,对原形状因故发生改变的青铜器进行矫正。整形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器物、变形状况和铜器基材的延展性、弹性、塑性、强度、厚度及腐蚀程度等诸多因素,选用适当方法矫正。常用方法有锤打法、模压法和锯解法。硬性整形有时是不行的。可以采用了木棍支撑等物理手段,用木棍等工具在器物中撑或胀以调整器形,将残器各部位恢复到原状。
焊接
焊接是将破碎的青铜器残片或补配配片与主体组合在一起的基本方法,是青铜器修复的重要环节。修复青铜器传统焊接主要采用锡焊法。焊接时针对不同器物的破损状况采用不同的连接法,有点焊、跳焊、加筋焊、银锭扣焊等形式。
外置靠尺
将青铜器的大量碎片按其器形、花纹焊接牢固是一道难题,焊接时既要保证花纹对齐,又要体现出器物的整体效果。可以制作一个便利随形的外置靠尺,以便焊接时校正位置,此法虽不可避免地使焊接技术增加了难度,却使焊接的准确度有了保证。实施焊接时,首先找出与残器相邻的几组碎片,再按碴口边缘逐渐向器腹中央收拢点焊,待大多数碎片都点焊上,且造型、花纹位置准确无误时,再通焊牢固,这时器物的整体效果便显现出来,再将未找到位置的细小残片拿来拼找,就很容易找到相应的位置了。
粘接
粘接前首先要去除断口处的土及污物,尽可能将浮土和易脱落的锈壳清除。在粘接过程中,要使胶粘剂均匀地涂抹在界面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胶粘剂必须呈液态,这样可使缝隙处完全粘合,达到理想的强度。如果涂抹不均,会产生气泡,使强度下降。为加强粘合力,也可在断面之间磨出沟,填充铜条进行粘接。
补配缺块
焊接、粘接工作完毕后,一般还有很多空缺处。根据器物花纹的排列规律,大部分空缺都可找到对应面,这样便可在相应位置翻模进行补配。制作时,采用焊、粘结合的方法制出补块,对于周边金属性能好的空缺处用金属补缺,而腐蚀比较严重、承受力小的一些空缺处,则使用环氧树脂加填料制成补块后进行粘补,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用金属补缺需錾刻焊道时对器物的损伤,也很牢固。
对无法成型的状况,可采用了拓片制版的方法。在铜板上刻制花纹,再经过加工打制随形,与原器焊接牢固。
修整作旧
对焊接后残留的酸、氯化物要用蒸馏水清洗,这是修整的第一步,焊接时的残留物对器物会造成侵害,必须清洗干净。然后在焊道缝隙处填补树脂材料,待干燥后,通过机械工具运用剔、磨、刮等手段将花纹贯通。此器腐蚀较重,且已酥脆,硬性修整是不可取的。
在作旧方面,除了需对文物锈蚀的颜色细心观察及调色准确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寻求对文物质感的体现,竭力模仿真锈那种自内而外生成的自然感觉,这一点很关键,它能直接反映文物的整体效果及历史风貌。
注:以上方法仅供参考,所有文物的修复处理都应在文物保护专业部门和专家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