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定常识
发布时间 2018-07-29 浏览 51591 次
是完全素面无纹了。汉代铜器上的鎏金、鎏银和镶嵌花饰技术相当发达,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同时汉代铜器还出现了漆绘和彩绘。汉以后,只有个别器物,如铜钟可依稀分辨出时代的不同风尚,纹饰仍有变化外,铜器已逐渐被其他器物所取代。

铜器铭文的鉴定 各时期铜器铭文,字体有别,铸法不一,字数多寡也相差很大。商代中、晚期,铜器上的铭文很少,少则几个字,多则三、四十字。内容多是族徽、人名或祖先名,如“妇好”、“司母戊”等。这些铭文、字体以象形文字为主,铸铭。西周时期铜器上铭文增多,而且文字多为长篇。文字内容多为记事,这些文字内容也为我们断定器物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1976年陕西出土的利□,器物腹内底部有铭文 4行,共32字。内容记述了周武王伐商的经过,从而以文字内容推定了器物当为西周早期器。这时铜器铭文的字体除象形外,已开始出现声韵。到西周晚期时,中、长篇铭文已很常见。它们行款整齐,笔画一致,西周晚期时的毛公鼎,腹内铭文已多达32行, 499字,这是现存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到了春秋时期,铜器铭文出现鸟书文字和嵌金铭文。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刻凿铭文。这一时期的铭文已不象西周时期字数那样多。一般铭文简短,字体也更加修长秀丽,有时书有鸟篆。秦汉时期铜器铭文中的文字已为篆书和隶书。除秦权、量中诏书铭文外,文字数量则更加简短。

铜器的作伪与鉴定 自宋代以后,铜器作伪现象日益增多,以假乱真,真假莫辨。在鉴定时,除上述鉴定方法外,还应从铸造技艺和锈色上加以区别。这需要对历代作伪方法有较丰富的知识。铜器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全器均系伪器;②器真铭文伪;③器真纹饰伪;④器真铭文、纹饰皆伪;⑤铭文真器伪;⑥器身有真有伪;⑦一件器物由两件或 3件真器部分残片拼凑而成;⑧器身真,但附件(盖、提梁等)伪等。这些需要我们从器物类别特征、年代、时代风格等不同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铜器铭文的伪作有摹刻、蚀刻、钻刻、增刻、拼凑等不同方法,这也需要通过释读文字、断定字体、分析铭文与器物整体风格是否吻合来加以识别。观察、分析铜器锈色是断定器物真伪的重要内容,真锈颜色自然、坚固;伪锈多系渲染,色浮且滞,锈块粗松,用硬物稍一刻划或用热碱水刷之,即有脱落。

古代铜器鉴定还应注意传统鉴定方法和科学鉴定方法的结合问题。尤其在判断器物真伪时必须十分慎重,如用传统鉴定方法一时无法确定时,则应借助现代科学仪器手段综合判定。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