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鬲,就是指炊粥的器具,《汉书》中记载空足鼎为鬲。而青铜鬲的出现多在商代早期。直至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上开始出现精美的纹样,但用火加热容易将纹路熏黑,影响器物美观。于是,鬲逐渐演变成盛粥的器物。直至战国末年,青铜鬲才开始逐渐退出生活用器和祭器的队伍。而此件造型古朴华丽的伯矩鬲却不是一件普通的炊具,而是贵族祭祀农神、祈祷丰收的神圣祭器。
虽然已历经数千年,但从器内仍可以清晰地辨别出15字铭文,了解到此鬲原来是伯矩接受燕侯的赏赐时,为纪念其父而作。除了承载了那段遥远的岁月,这件鬲全身以牛首为重要装饰,造型别具匠心,堪称经典。
该鬲又名牛头鬲,就是因其全身纹饰由七个突出的翘角牛头组成:器盖由一对浮雕牛头纹相背而成;盖钮则由一对双目正视、作相背的牛头组成;器身壁表面上,逼真地雕铸出3头正视的、双目分别朝向3个方向的牛头纹。难怪专家赞叹:此器造型之别致奇特,庄重典雅中透露出雄伟与华贵,堪称西周青铜器中罕有的珍品佳作。
除了在制造技术上采用了高浮雕和浅浮雕相结合手法,这件鬲造型雄伟壮观,工艺精湛,充分反映出西周早期燕国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平。另外,工匠选取牛头为主体纹饰也是独具匠心。在商周时期,牛是祭祀中最高规制的祭品,贵族占卜也常用牛肩胛骨,而祭祀、占卜在当时是最神圣的事情,牛首是青铜礼器纹饰中较为常见的题材。但如伯矩鬲这般多达七个牛首的造型却是极为罕见。如此可见,这件伯矩鬲绝不是一般的食用炊器,而应是一件珍贵的神圣祭器。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右拥太行,左环沧海,北倚山险,南控黄河,地处四方交通要塞,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这里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区和民族融合的中心舞台。虽然目前本市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并不很多,但其铸造工艺质量和艺术价值却以自身特有的历史价值和朴实敦厚的风格特点,在琳琅满目的中国青铜文化的殿堂中占据一席之地。而这件伯矩鬲就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本土与中原两种不同文化因素共存的兼容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