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古玉器的收藏保养
下一主题:和田玉的保健
粗略地统计一下,增加的铭文有:宫、陈、孙、笪、曹、李、吕、赵、马、祁家、曹铺、孔记、吕造、马青、鲁家造、张家造、李泰山造、李铺青铜、假充李镜真乃猪狗、祁家包换青铜、谢少塘造包换青铜等。
这些增加的内容,有的极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蔽,本来镜子是一个平面,面积不大,可一览无遗,但有时因纹饰复杂和模糊,未深加注意,以至某些重要的著录中也出现失误,将后增加内容的仿制镜子定为原时代镜子。
六、薄弱环节
在对铜镜进行鉴别、欣赏和学习这方面知识的时候,广大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和铜镜爱好者,乃至于研究铜镜的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感到:战国汉唐镜倒好办,难就难在五代以后的镜子了,正是“辨古容易辨近难”。其它的文物鉴定是否有这种情况,我们不愿妄加评论,铜镜领域的的确确存在着这个问题。
长期以来,古玩收藏家嗜好汉唐镜,提起铜镜必夸汉唐,一是当时对战国镜识别不够,二是对宋以后镜又重视不够,即使入藏,分析研究都差。此风一经形成,影响至今,直到现在才引起学者们的重视。著名学者李学勤说得对:“古镜发展的后一半历史半明半暗,许多疑难说不清楚。”
另一方面,近40年来,汉唐古墓出土了许多铜镜,资料可靠,研究较多,因此汉唐镜,特别是汉镜的分期、类型、发展序列基本清楚,下一步的工作是深入研究了。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许多文博单位、文物商店以及文物市场上属于这段时期的镜子还较多,因时代不能确定,也不好公诸于世。中国铜镜发展史上这后一半“半暗半明”的历史,什么时候能明晰呢?从整理中国文化遗产,加强学术研究来说,从现实收藏、整理、征集等工作需要来说,加强宋及以后铜镜的研究、鉴定确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