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年前,货币博物馆的詹星就开始从历史典籍入手,查找“交子”的诞生地。他从图书馆找来《全蜀艺文志》,查到了元代费著的《楮币谱》中有一段文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增1员;掌典10人,贴书69人,印匠81人,雕匠6人,铸匠2人,杂役12人,廪给各有差。所用之纸,初自置场,以交子务官兼领,后虑其有弊,以他官董其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使特置官一员莅之,移寓城西净众寺。”
这说明官方发行的“交子”印制地就在城西的净众寺,不过经过了900余年,现在的成都早已没有什么净众寺了,怎么找呢?后来,经过四川南充市的学者丁祖春的帮忙,詹星的查证又深入了一步,原来,净众寺最早建于东汉桓帝延熙年间,六朝时名为安浦寺,唐时名为净众寺,宋代换名净因寺,元末明初更名为万佛寺,明末张献忠进川后毁于战火,清代康熙初年重建,仍名为万佛寺,地址就在成都西门金花桥侧。
对照地图,如今“中铁二院”正是清代“万佛寺”遗址
可是今天的成都仍然没有万佛寺这个地方,也不清楚什么方位,查找暂时陷入了困境。正在迷茫困惑之际,原成都市金牛区文管所所长姜易德获悉后指点迷津,万佛寺就*近西门外府河旁,在通锦桥附近,毁于上个世纪50年代,曾留下了一些精美文物被收藏在四川大学博物馆,而现在“中铁二院”就是万佛寺旧址。
后来,钱币研究专家张善熙提供了清光绪五年《成都城防图》,与现在的《成都城市地图》对照,今天的“中铁二院”正是清代的“万佛寺”遗址。
与此同时,另一位钱币收藏家傅先庆从小生长在万佛寺旁,傅老回忆说:“我家离通锦桥不远,旁边就是万佛寺,寺庙周围有参天古树,周边还被小溪包围着,小溪上游安装有高大的水车,不停地旋转将小溪的水提上岸流向寺庙使用。离寺庙不远处还有一水碾,是专用来碾压造纸原料的。小时候,我经常到寺庙前的土地庙里玩耍,和老和尚聊天。抗战期间,树德中学曾疏散至此。1947年被改建为成都理学院,解放后该校被合并到四川大学。上世纪50年代,中铁二局和中铁二院落户通锦桥和马家花园一带,万佛寺就被占用了。”
文字记载,官“交子”才属国家法定货币
在这次查证“交子”诞生地的过程中,傅先庆老人凭借着旧时记忆,将原来万佛寺一带的建筑绘成了一张地图,与张善熙提供的清光绪五年《成都城防图》所标注万佛寺进行对照,结果发现与万佛寺所在地是完全吻合的。
不过,万佛寺后来却因为城市建设等原因被拆除了。刘方健告诉记者,在50年代,因为修铁路,万佛寺被中铁二局的一个设计院所占用,寺庙也被彻底拆除,半个世纪后,现在这里已成为繁华的中心城区,难怪现在的成都市地图里,已很难再找到它的踪迹了。
但是,可以确认的是,“官交子”的诞生地就是现在成都市的中铁二院所在地。同时,参与考证的专家也强调,“私交子”诞生得比“官交子”更早,但“官交子”才属国家法定货币,具备完全的货币职能。而最早的“私交子”只具有部分货币职能,不属于信用货币,《楮币谱》开篇名义就写明了“私交子”流通中的弊端。“私交子”虽然功不可没,是世界纸币的源头,但由于缺乏实物和文献对其印制地的记载,因而无法考证。而“官交子”印制地文字记载很清楚,称它为“世界上第一张纸币”没有不妥之处。
背景知识:在庙里“造钱”有科学依据
纸币是纸张制作,但为什么偏偏要选在寺院里呢?
四川大学原历史系教授陈恩元认为,制造“交子”最重要的是纸张,其制作方法是用楮树皮浸泡在石灰水中多天,使楮树皮软化和漂白,再用清水浸泡,经过碾压成为造纸纸浆。同时,造纸需要大量的进水和污水排放,造出的纸又需要晾晒,因此,造纸作坊必须建在有天然来水和宽敞的地方。而万佛寺地区恰好符合这些条件,周围林木葱郁,有溪水环绕,取水及排污都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