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取得货币地位以后,其文化意义上的衍生物亦就应运而生,各种喜庆活动、亲友间的馈赠礼品,会有各种定制的小元宝,定制的金银小摆件、小饰件等等,它们是元宝文化的发展,它们更强调制作的艺术性。
3、机制币(章)
在古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和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主要区别有三:一是币材,西方以金、银为主,东方以铜、铁为主;二是币面纹饰,西方以图案为主,东方以文字为主;三是制造工艺,西方是打制工艺,东方是浇铸工艺。鸦片战争前后,由于西方货币形制和货币制度的传入,改变了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趋向,西方制钱机器的输入,改变了中国的造钱工艺,银元、铜元等机制币的诞生,最终取代了中国传统的银两和制钱。
十七世纪中叶,即明末清初,西方银元开始流入中国。到十八世纪中叶,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欧美银元流入数量的增多,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民间流通使用,于是在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地方政权也开始仿制银元,开始蕴酿中国自己的机制币。光绪十五年(1889年)广东试铸龙洋以后,各地竞相效仿,于是各省纷纷自制银元。到宣统二年(1910年)以后,开始着手统一国币,但真正实现国币统一是民国年间的事情。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推行法币政策,机制的银、铜元便逐步退出流通市场。
在近代机制币中,真正发行流通的金币,品种很少,数量也不多,从遗存的实物看,多数是金质的样币和纪念币(章)。
铜元开始是作为银元的辅币铸造发行的,但实际上成了取代制钱的主要流通货币,铜元使用的时间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品种繁杂、数量众多。在收藏界中,铜元爱好者、收藏者往往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和金银币爱好者、收藏者并不属于一个圈子。
近代机制币诞生以后,作为机制币文化的衍生物——纪念章也相伴而生,它们是古代压胜钱的继续和发展,主要是用于重大事件的纪念和喜庆活动的馈赠礼品,包括有金、银、铜等不同材质,不同规格和工艺技术的纪念章,它们多数出自各地银楼,其中国家造币厂打制的纪念章,设计精良,制作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收藏界中,似乎不太注重近代机制纪念币和章的不同性质,收藏金银纪念币的人,也往往同时收藏金银纪念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