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服饰的腰问饰品“蹀躞七事”,乃受骑马民族服饰的影响。”玉带“饰.以制度化的形式表现于冠服制度,玉带上玉的件数,最高的等级,只能使用“十三”带镑的玉带。在《舆服志》中曾记载唐代名将李靖,因战功彪炳,由皇帝破例赏赐“七方六圆”和阐玉带的记载。玉带组合的基本形制,玉版分方、圆两种,只限于皇帝、太子等特定的阶级,或经皇帝赏赐始得使用。天子的常服,仍只用九环带,“玉带”象征阶级品位意义极为明显。
辽宋金元,玉带制度仍继续沿袭,公服系统所服腰带,成为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宋代以革带为基础,原则上带饰用有色绢绸包裹,分红、青、黑三色,这种革带的形制,一般分为两节,前后备一,前面的一节,在末端装有带尾,带身装有孔,前面的一节饰有带铐.使用时两端扣合。所谓玉带即在带上饰以玉版牌饰,称为“玉铐”,“镑”的形状,以方形为主,间以圆形,玉饰版的数量视品级高低有所差别。玉版上的纹饰,以龙纹、春水、秋山、飞天等为主。宋史《舆服志》记载:“唐因隋制,天子常服赤黄、浅黄袍衫,折上巾,九环带,六合靴。宋因之,有赭黄、浅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则服之。”辽金元保持其北方民族的基本形制,冠服带J度并未特别重视,且屡次变更,服饰较为朴实,部分保留玉带之制,但未加以扩展。
明代冠冕之礼,公元1393年作大规模调整后确定。原则上玉带、玉佩两者的使用,只用于皇帝的冕服。官服限一品始可用玉。玉版分素面、透雕两种,造型分长方形、圆形(桃形)两种.基本上均不离“六圆七方“的组合模式,加上附件用玉可达二十件,即所谓”三台”、“六桃”、“七排方“、“双铊尾”、“两辅弼”、“两排扣”的组合,亦有十八件或二十四件玉饰组合的玉带。
明代“玉带”为尊贵品位的象征,与“龙袍”代表的象征意义等同,形成明代特有收藏玉带的风尚.这种风气之盛行,可从明代两位被抄家的权贵的收藏中得到印证。例如海宁王,在明史《钱宁传》中记载:“藉其家,得玉带二干五百束”.其数量之多,超乎想像。《天水冰山录》中记载藉没严嵩家,抄出各式玉带共计二百零二条。
本文对礼仪化玉饰仅提出一种概念性的论述方向,目的是想藉此激发相关议题,促使今后对此项内容作进~步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