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邮品拍卖中的四种心理
下一主题:上拍秋季邮品拍卖会一
清初,嘉定派竹雕兴盛,到清中期达到顶峰。乾隆、道光年间,金陵派潘西风、方 诸家就以浅刻见重,成为清代竹雕的殿军。除此之外,张希黄、尚勋的剔地阳纹的留青技法,极具文人气质,亦名燥一时。康熙、乾隆年间,造办处创竹黄雕刻,以黄杨木为胎,用竹之内皮雕成各种纹饰,贴于器表,名曰“贴黄”。稍后,嘉定、黄岩、邵阳、江安、上杭等地均有制作。乾隆以后,造办处还创制仿青铜器竹雕,刀法毕肖古铜器形状和纹饰,装柄、提梁诸器尤见巧思。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动荡,经济衰败,中国的城乡手工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也导致了竹雕艺术的衰落。这一时期的竹雕作品,多以阴刻、浅浮雕为之,深雕、圆雕等技法很少应用,因此显得单一、平浅。雕刻者中虽也有能书善画者,但大部分人只能假借他人之画稿再行雕刻,既无创意,作品层次亦少,因此缺乏艺术感染力,画面也呆板,刀法缺少飘逸流动。于是,具有文人气质的竹雕艺术,又很快回到原来的匠人作品。这是灾难的岁月,萧条、凋敝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20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康庄大道,竹雕艺术才终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