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松树形小壶 明晚期 12.3×8.4×8.5厘米
壶用天然盘连的竹根雕成松树形,以松干为主体,松枝盘曲成柄,断梗做流。壶盖巧雕成枝叶形,叠压错落,形似折枝,又与壶身主干相连,柄下隐刻阴文“仲谦”楷书款。壶呈棕褐色,采用深、浅浮雕技法雕成,构思奇巧。
竹刻竹节笔筒 明晚期
濮仲谦是金陵派的创始人,他喜欢根据竹材的自然形状和特征,用简洁的刀法,略施雕凿,自然成器。此笔筒为其代表作品之一,直筒形,外壁浅浮雕竹枝图,雕工精湛,与众不同。
方洁刻竹IU水图臂搁 清中期 长27厘米
估 价:RMB 12000~15000
臂搁正面浅刻高山突起,溪水清流,古树茅屋,构图层次丰富,景物错落有致。左上题刻为“丙戍年日治庵制”,下落“方”字印章文。
竹木牙角匏器
竹木雕源于竹木器,从使用竹木器的史前时代开始,到竹木雕艺术独立发展并成熟的明清时代,在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牙角雕,顾名思义,应为各种用兽牙、兽角制作的雕刻品,然而在收藏界,其含义则主要是指象牙和犀角的雕刻品。象牙以光洁如玉、柔韧细腻的质地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象牙雕作为一项特种工艺,在中国艺术史上更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犀角雕在我国古代各种门类的工艺美术品中,属于既高雅又稀有的品种,与竹木、金、玉等雕刻器物同为艺林珍赏之品。匏器,又名“葫芦器”,是流行于中国民间的雕刻工艺新品种。竹木牙角匏器的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简练、古朴大方,有的精工细作、纹饰繁密,变幻无穷,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阴线、阳刻、圆雕、透雕、深浅浮雕等。传世作品的数量,以明清时代为多,品种纷繁,其中尤以清代牙角雕刻最为精湛。那些技艺非凡的名工巨匠,运用他们的智慧和高超的技法,把我国的雕刻工艺推至空前的鼎盛阶段。在他们的作品中,有的小巧精致,玲珑剔透;有的细密入微,鬼斧神工,精美绝伦。他们为人类创造了美,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