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反弹变反转邮政该如何
下一主题:竹刻品的收藏价值
对竹雕作品的色泽上的辨别,一般来说,作品的年代愈久,器表的颜色也愈深。但也不尽然。我们知道,明代作品多带有暗红的色泽,其中最受人欢迎的应该是一种带有琥珀光泽的红色;清代的作品多深棕、棕黄色,越到后期,色泽愈浅。然而,事实上清初的竹雕作品中,往往具有一种灰褐色泽,这就比较特殊了。
工艺的时代特征。例如,采用陷地深刻技法创制的作品,是清代才开始的,明代不可能存在;竹簧器始于清初,盛于乾嘉(1736—1820)时期,精品均为宫廷用具;留青竹刻虽始于唐朝,但唐至明代不见有,现在传世的作品除了明末张希黄的佳制。其余均为清以后的产品;竹雕中的动物形象,倘若其眼珠呈深褐色半透明状,那是用一种特殊的黏土制成后贴上去的,这种“画龙点睛”之法为康熙年间嘉定派竹雕家多惯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倘若熟悉竹刻技法,要辨析作品的时代属性,其实也不难。
3、作品的个人风格不可忽视
明清时期的名家雕刻作品,都各自表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都是制作者的文化素养,天才的创作力与娴熟的运刀技法相结合的产物,这三个方面,倘若有一个方面出现了不协调,艺术风格的表现就产生残缺,行业圈子里的人则称此为“败笔”。一般说来,民间流传的明清竹雕作品,有“败笔” 的基本上都是赝品。
关于作品的个人艺术风格,前面已有介绍,但是,读者不能满足于一般的介绍,不能“纸上谈兵”,倘若真想学到一些本领,就应该多实践,多看实物,多一些感性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