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为古钱币鎏金镀银
发布时间 2010-04-30 浏览 51236 次
喜爱的藏品时,会不惜重金去购得,而遇到获利丰厚的机会时,也会不惜背离曾经的“钟情”而把藏品变现,他们就是这样在收藏与投资之间迂回作战,经常处于家中“要币有币,要钱有钱”的状态,是钱币收藏族的“识时务者”;四是纯投资者,他们是市场上的最激进分子,是钱币市场得以持久出现并保持活力和魅力的“始作俑者”,其集中体现在一个“赚”字,赚钱是其惟一目的,其中有的人不仅成为了“投机商人”,甚至还能做“无本生意”。这样,当今藏市的功能便是为上述4种人共同服务。

  可以看出,当今钱币市场中有投资行为的已经占主流,实际上,他们所占的比例不低于90%。纯投资者自不必说,“以藏养藏”者或“两栖人”,其传统的收藏行为也已经日趋“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投资行为。

  钱币的主角身份

  集币的投资功能被挖掘,其经营效益如何呢?记者于“报国寺第十七届全国钱币交流交换活动”上采访了某藏市币商李先生,他说,别看古钱币交易不像邮票市场价格波动得那样明显,但他平均每月能赚上万元。此时,恰有一位“闲逛者”听到此话,不禁凑过来奇怪地插言:“除双休日以外,每次我所看到的都是市场的‘休眠’状,甭说每月赚一万,我觉得你能捞回租摊位的成本就不错。”真是行里行外两相悖,内行已经大发其财,外行却在“雾里看花”。

  李先生说,许多人看到的只是“表象”。古钱币交易与邮票或现代纪念币交易的最大区别在于:邮票和现代币基本上没有品相上的差异,而古钱币则品相良莠不齐,加之存世量有限,所以很难出现像邮品那样的大规模“炒作”。但古钱币在作为交易物时更讲究“货真价实”,其成交价也水分较少。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藏品,古钱币的“交易价格”与“收藏价值”基本“靠谱”。但这并不意味着经营古钱币不赚钱。相反,一旦摸准古钱币经营的规律,而且同时拥有“上家”和“下家”的话,发财是件很容易的事。这或许就是钱币在藏市中往往以“主角”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市场成为集散地

  由于当今的藏市离不开“交易”这一基本形态,于是市场的“集散”功能便越来越突显。而专门为活跃市场交易而开展的各类“钱币交流活动”(区别于平时的交易),更成为了发挥市场“集散”作用的推动力。

  如北京“报国寺第十七届全国钱币交流交换活动”在本周末开始,但在一个多星期之前,各地的钱币收藏爱好者和投资商便陆续涌入报国寺市场。北京钱币收藏爱好者梁先生回忆说,历届活动期间每日客流量都有数千人次,入市人员来自全国各地。他援引各地币商的话说,在全国像报国寺这样的市场还有不少,它们已经成为全国钱币收藏和交易的“集散地”。

  构筑多功能的经济平台

  钱币收藏的市场化,加之各类专门的“交流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促进藏市本身的不断繁荣,而且还有一些“额外”的效益。

  在聚拢各地藏友和币商,使他们拥有互通有无的机会的同时,还会吸引不少收藏圈以外的人士前来“逛市”,他们或许就是未来的收藏“接班人”。这对于钱币收藏相对“老龄化”而青黄不接的现实来说,意义深远。

  藏市的活跃尤其是交流活动的开展,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平台。在藏市实现了集收藏与投资于一体的功能后,市场中出现了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专门从事钱币买卖,他们不仅保证了自己的生活,而且有的人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同时,市场周边的餐饮、旅馆等服务行业也生意兴隆。

  对这一“综合效益”,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藏观与价值观的接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这一“接轨”绝不意味着钱币收藏散发着“铜臭”气,而是钱币收藏向市场靠拢的成熟表现。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