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孩子的刁钻问题
发布时间 2010-05-02 浏览 53075 次
对这些难题的一般性的建议:无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否真的攸关紧要,还是傻得可爱,它们都需要认真对待。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最难以与孩子讨论的话题之一——死亡。我们将讨论引出这一话题的不同方法,以及当孩子主动提出相关问题的时候如何应对。我们还将看到,在什么情况下应该避免跟孩子谈论死亡,什么时候又该单刀直入,避免拐弯抹角。

 
关于性
    早在你给孩子讲解“小鸟儿”“小蜜蜂”之前,你的孩子说不定就已经开始不停问“宝宝从哪儿来的”这样的问题了。当他的弟/弟或者妹妹即将降生,或者身边有人怀孕的时候,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已经准备好一箩筐关于生育的问题来“刁难”你。在本节中我们将告诉你,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困扰,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我们还将讨论一些关于性和性别的问题。


关于离婚
    离婚或长期的家庭失和,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阴影。虽然孩子还不能明白你跟你的伴侣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他肯定能够感觉到家里不正常的气氛。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告诉孩子什么是“离婚”或“分居”,以及如何处理随之而来必须面对的问题。例如,有不少孩子会将父母婚姻的失败归咎于自己。

 
关于死亡
    当孩子开始打量他周围的世界,他眼中的事物,大多数还是他有限的生活经验所不能解释的。因此随着他们学会交谈,他们就开始问问题了。

 
一般性建议
    为了培养孩子对你的信任,使他相信你提供的答案是正确的,请参考以下建议:
●乐意回答孩子的问题。如果当时的时机很不合适,就向孩子保证你稍后会回答他,然后尽快主动提起这个话题。

●请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即使是那些琐碎而无关紧要的问题也一样。尽量坦率而直接的回答问题,避免掺杂过多情感。

●不要撒谎或者试图粉饰事实。但也不要在每个细节上都过于深入,尤其是在面对特别小的孩子的时候。请记住,儿童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所以你的回答要尽量简明扼要,有针对性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只告诉他们想知道并且又在他们理解能力内的内容。

●做好准备反复回答孩子的同一个问题,尤其是重要的话题。孩子们需要对事实进行反复的测验,以确保真相不随时间而改变。

●留意同一问题的不同措辞。孩子问的问题说不定看起来跟以前问过的一样,但在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他可能希望这次能知道得更多。

●务必注意,小于四岁的孩子时间感很差,完全没有持续性的概念。“永远”对于他们来说无法理解。如果“永远”一词出现在你的回答里,你得反复给孩子重复这一部分内容。

●孩子无法权衡接收到的信息的重要程度。他们会在一些严肃的话题上频繁的问一些对于大人来说琐碎、毫无意义的问题。其中的一些或许会伤害到旁人,因为孩子没有足够的信息和生活经验,不会顾及他人感受,无法委婉的提出问题。

 
关于死亡
    死亡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今天的家长会觉得“死亡”这一话较之“性”在孩子面前更难于启齿。这跟维多利亚时代正好相反。那时“性”在正式场合是个禁忌,反倒是“死亡”更为人所接受。过去,儿童是在看到亲人过世、参加葬礼的时候,了解到什么是死亡的。但如今人们总是在医院或者看护中心过世,许多孩子可能从小到大都没见过尸体或者参加过葬礼。死亡已经成为一个禁忌的话题。它仿佛成为了一个可耻的秘密,我们对之视而不见,还自欺欺人的希望它永远不会来临。
    你的孩子最好能在某个与他感情深厚的人去世前对死亡有所理解。你跟孩子在散步时看到死去的小鸟或虫子,或者家里有宠物死了,你都可以把握机会跟他解释,世上的生物终究会归于死亡。这个道理需要反复的灌输给孩子。但也可以根据经验,跟他们解释植物、昆虫、动物、人的寿命长短的不同,尸体是怎么分解回归于尘土,死去的东西无法复生,等等。有一个简单的帮助孩子理解何为死亡的方法,那就是结合生命结束时某项停止工作的机能,与孩子展开讨论。比如,死去的花不再开;死去的小狗停止呼吸、不再进食、不能吠叫等等。
    你也可以跟孩子讨论故事书中的死亡。图书馆和书店里有许多与死亡有关的优秀儿童读物。在跟孩子一起看电视时,提醒孩子,动画片是夸张和虚构的。动画片里的人物总是在被炸个稀巴烂之后又活过来,然后继续活蹦乱跳。这容易给孩子这样一个印象: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无关紧要的。电视节目和故事书传递给孩子的另一个错误信息是,只有坏人才会死。你要做的并不是给他们的小脑瓜中灌输让人绝望的事实,而只是让他们做好准备,以面对不可避免的亲人的去世。
    当有朋友或家庭成员过世,你正沉浸在悲恸之中时,孩子毫无疑问会问起你关于死亡的问题。这时组织语言、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对你来说可能非常困难。谨记:要对孩子实话实说。对他隐瞒真相最终只会让你们双方受到伤害。对于悲伤,一般人的态度是先否认,继而愤怒、内疚,最后接受事实。孩子所提的问题也会归为这几个阶段,并且他会让你反复回答他的问题。孩子对死亡这一现象的反应时难以预测的,但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形式:

 
内疚和愤怒
    为了应对孩子否认事实的态度,你需要反复的跟他说:“是的,爷爷已经去世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我们会记住他的,所有爱他的人都会记住他。”不要使用有误导性的说法,比如“睡着了”、“出远门”了等等。前者会让孩子对于上床睡觉产生恐惧,后者则会让孩子产生“爷爷还会回来”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避免使用诸如“回家了”、“在天堂里”这样的委婉说法。因为孩子会难以理解为什么死亡如此美好而身边的人却如此伤心。
    如果孩子怪罪医生没有治愈爷爷的病,或者怪罪上帝夺走了爷爷,你最好对此予以谅解。你可以告诉他,其他家人也很生气,但是生气改变不了现实。如果孩子年龄足够大,可以玩角色扮演或者玩偶游戏了,你可以鼓励他通过玩游戏来释放感情。
    孩子的心里还会产生一个非常重要却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问题:“是不是因为我的错,爷爷才死的呢?”他会因此背上负罪感。孩子经常这样。他们会将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曾经口出恶言与至亲的过世联系起来。你需要一再的安慰他,告诉他这不是他的错,继续谈论爷爷,谈论与爷爷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如果你的孩子接受了爷爷过世这个事实,你可以允许他跟你一起流泪,分担忧伤,共同度过难关。如果你愿意,不妨跟孩子继续谈论爷爷,一起去扫墓。向孩子解释你所参加的纪念活动,比如为某个组织捐款或者种一棵纪念书,让孩子也参与进来。
    在爷爷过世后的一段时间里,孩子有可能会感到巨大的恐惧。他害怕自己会死去、你也会死去,留下他一人无依无靠。这种无名的恐惧告诉他:如果爷爷会死去,那么多可怕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尽管有父母的解释和安慰,孩子仍会在一些本已掌握的生活能力上有所退步,比如走夜路、上厕所或者自己吃饭。他需要与你帮助他分担这一切,直到雨过天晴。
    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宝宝从哪儿来的?”小孩子总会问这个问题,尤其是在他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即将降生的时候。在下一小节,我们将就如何回答孩子可能提出的关于生育和性的问题给一些建议。

 
关于性
    在孩子两岁半之后,当他有一天突然问你“宝宝从哪儿来”时,你可别惊讶。特别是身边有人怀孕的时候,孩子难免会提出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场合。

怀孕
    无论何时何地,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就是简明扼要:“小宝宝是从妈妈的身体里生长出来的。” 在孩子领会了这一点、又开始问更多问题的时候,你应该同样客观的告诉他,宝宝在妈妈体内一个叫“子宫”的地方生长,然后通过一个叫“阴/道”的地方来到这个世上;这个小生命是爸爸的一个细胞与妈妈的一个细胞的结合。
 

    孩子对这一话题的兴趣并不是在他提出这一问题的前一秒钟才萌发。对孩子的性教育,实际上在他出生的一刻得到妈妈的抚摸时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在他在妈妈怀抱里吮吸乳房、洗澡、换衣服时不断持续和强化。在孩子学会动手动脚、学会爬行后不久,他就发现了生殖器的存在,甚至是自我刺激带来的快感。教孩子自己上厕所是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两到三岁之间,幼儿会经历一个特别关注性征的好奇阶段。他们会提出许多这方面的问题。他们想知道男孩跟女孩的区别,好奇如果自己的小鸡/鸡没了(或者从无到有)会怎样,对男孩站着小便而女孩却蹲着感到不解。在这一点上你必须用事实来打消他们的疑虑。你的女儿说不定会因为自己的性器官比男孩子来得单调而感到不快。你要让她明白,正是因为结构上的不同,长大后女孩子可以生宝宝,而男孩子却不行。男孩子可能会担心自己的小鸡/鸡会掉下来。当然,你得让他相信,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父母对性和^***有一个健康的态度,甚至不介意在孩子前适当的裸露,那么孩子的此类问题会更容易回答。在你的房间里圈出一块禁地,不让孩子看到你的^***,这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个家庭里既有男孩与有女孩,或者孩子能看到其他性别的孩子如何上厕所和洗澡,那孩子的好奇心就很容易得到满足。
    在告诉孩子关于相关知识的时候,对于关键内容,请使用正确的术语。对于阴/茎、睾/丸、乳/房、外/阴、阴/道、子/宫这样的词汇,孩子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多的困难。早点知道这些词汇,将来就没有必要再学一遍。简明扼要的回答幼儿的问题,他们问什么你就答什么,没有必要提供更多的细节。有时你还可以主动的问孩子一些问题,以发现孩子认识上的误区并加以纠正。小孩子经常会通过零碎信息的拼凑想象出一幅可笑的场景,比如妈妈是因为吃了太多或者吞下了一颗种子才怀孕的;宝宝是从^***或者肚脐眼里出来的;怀孕是一种病等等。
    父母总是对于给孩子解释性与生殖感到犹豫不决。多回答几次这类问题之后,你就会渐渐习惯。这些知识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不要忘了向孩子解释两人之间的爱和亲密关系对“繁衍后代”所起的重要作用,无论孩子多大。否则,你的任务就只完成了一半。
    重要的是向孩子开诚布公,即使是你与伴侣间的冲突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就算是甜蜜幸福的两口子也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孩子也会对父母间的摩擦感到疑惑。在下一小节我们会了解如何回答关于父母关系的问题。

关于离婚
    在分居中或者已经离异了的父母总有这样一个误解,他们认为孩子还太小,不会对正发生在父母间的一切发问,也不会受到影响。诚然,孩子可能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可是他们会感觉到一切都已经不一样了,并为此感到沮丧。虽然你自己的情绪也很糟糕,可是还是需要给予孩子加倍的关注。

打破沉默
    无论孩子年龄多小,他们都有权知道父母正在办理离婚,或者即将分居。你应该告诉孩子,父母当中将有一人要搬出去住,而且再也不会搬回来了。没有必要用“爸爸去出差了”或者“妈妈回外婆家了”这样的理由来搪塞。离婚的话题与死亡类似,遮遮掩掩、闪烁其辞只会带来伤害,而且最终还是需要得到更正。
    最好是在夫妻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即将分手。但儿童几乎从不能真正了解离婚:为什么我最亲密的两个人会不爱彼此了呢?父母要勇于承担责任,正面回答与自己相关的问题。如果家里有好几个孩子,那么就算孩子年龄差距很大,也最好把消息同时告诉他们。孩子之间是亲密无间的。而且年龄大的孩子还能帮助年龄小的渡过难关。如果有孩子年龄足够大,那可以把额外的信息单独告诉他。

处理内疚
    任何年龄的孩子的第一反应都会是问“为什么”。你或许会回答:“因为我们生活在一起不再感到幸福了。我们想,分开生活对我们一家人都好。” 孩子的第二个问题未必会问出口,可是不要怀疑这个问题的存在:“如果你们生活在一起不能感到快乐,那跟我在一起会不会也一样呢?” 为了消除孩子的这种恐惧,你需要对孩子说:“爸爸妈妈都会爱着你,永远都会。” 大多数孩子还会问:“那我怎么办呢?”儿童会首先关心自己的情况,这很正常。请尽量具体的回答他的问题。
    孩子接下来的问题是关于分手的父母。告诉他们,要离开的爸爸、妈妈将搬去哪儿,什么时候、在哪儿能再见到他(她)。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生活水平会因为家庭财务状况的变化而改变,也不要急于告诉他父母当中一人或者双方都会马上再婚。虽然孩子正处在痛苦当中,你也要鼓励他多问关于你和配偶分手的问题。
    你可能发现孩子会经历一个与哀悼某人过世类似的心理过程后,才最终接受父母离异的事实。你可能会对此感到惊讶,甚至有点受伤,因为孩子对你告诉他的事情无动于衷。事实上,孩子总会拒绝相信他们最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仿佛忽略这个事实的存在,它就不会发生。愤怒是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孩子身上常有的事。他们怪罪父母,甚至是怨恨整个世界——为什么这样的灾难会在世上发生!?如果这样的愤怒被导向了父母其中一方,孩子很容易罪过归咎于这一方,而把另一方看成是受害者。这时就需要“受害者”的这一方来给孩子进行开导。
    内疚是这类儿童的另一个问题。他们会认为,如果他们是个乖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这样现在他们其中的一个就不会离开了。孩子需要得到反复的安慰,需要知道这并不是他的错。在一段婚姻走到尽头时,悲伤是很自然的。你可以让孩子分担你的悲伤与失望,而不是用错误的概念误导他。
    或许你的孩子每天会问上百个问题,其中大部分的答案都很简单。可是当孩子真正问到一些对他来说超前或有可能对他造成困扰的问题时,请记住从这篇文章里学到的态度:永远坦诚、实话实说,不过孩子无需对所有事都了如指掌。

 

 


1.jp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