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印石鼻祖青田石 收藏
下一主题:沉睡40年无人问津 赝
揭开成交“潜规则”
在书画投资中,许多人都喜欢那些毫无疑问的画家作品,这固然没有错,但你是否发现过,这些画家作品的升值空间却是非常有限的呢?以著名画家谢稚柳为例,今年是他诞生100周年,在拍卖市场上也掀起了一股谢稚柳热。在今年上海春拍市场上出现的谢稚柳《西湖吟趣图》立轴,估价30万至50万元,成交价为58.24万元,而在2009年春拍中的价格已经达到了47.5万港元。虽然升值幅度还是有的,但是在今年书画拍卖市场上整体出现大幅跳升的情况下,这个幅度显然不会让投资者满意。
就拿不久前在香港苏富比出现的齐白石《虎》为例,拍卖之前,多少人撰文认为此画是赝品,但最终却拍出了3000多万元的天价。虽然收藏界至今对《写生珍禽图》的真伪仍有争议,但在拍卖市场上,它的身价却从2002年的2530万元,上涨到了2009年的6171.2万元。
在艺术品真伪界定上,书画鉴定尤为困难,原因是书画鉴定目前还主要是沿用“目鉴”、“考证”的方法。由于书画鉴定家的鉴定行为有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妙”和“弹性限度”。同一件书画作品,同一级别的鉴定家,可能会鉴定出截然不同的结果,而且各有各的充足理由。米芾《研山铭》书画鉴定家持不同意见的有之,“晋人书”《出师颂》更是遭众多学者、书画鉴定家及媒体的狂轰乱炸,后虽改称“隋人书”,但仍有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见解,这些作品哪件不是曾被权威专家过目过的?这种现象古今依然,现在拍卖场上标“传”、“款”字款的古代书画作品,有的就是昔日各个时代的权威鉴藏家鉴定递藏的,现在不是仍然不能确定为真迹吗?因此,面对有争议的画作,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独家令人信服的证据,无疑可以大大提升其价值,甚至为你带来可观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