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斌一家是宝溪青瓷艺人中的典型代表。张绍斌的父亲张照辉说,他的爷爷张星金在1918年创办了“张义昌”瓷坊,自建一支龙窑,以烧瓷碗为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许多外国人来龙收购青瓷,张照辉的父亲张高礼与叔叔张高岳历时3年之久,经过上百次地试验,烧制出一批质量上乘的龙泉青瓷,被认为接近宋元时期的水平。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窑厂停烧,张高礼与张高岳依然坚持烧制。但是当时战火连天,青瓷艺术品根本无人问津,于是,张高礼与张高岳就将自己多年烧制的300余件精品青瓷收藏起来,可惜后来在文革时期,被红卫兵以“扫四旧”的名义全部没收,不知去向。
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年仅37岁的张高礼含冤入狱致死。临死前,张高礼将研究了一生的青瓷秘方交给了儿子张照辉,希望他继续从事青瓷研究。明明知道父亲入狱就是青瓷作品惹的祸,但张照辉依然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龙泉瓷厂当了一名制瓷工人。
文革时期,受其父亲的影响,张照辉也含冤入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张照辉冤情平反,恢复原职,再次进瓷厂做瓷。张照辉平反后,他的儿子张绍斌也开始学做仿古瓷。然而,那时候,制作仿古青瓷并不能解决他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于是,张绍斌边种田边做瓷,坚持了下来,并在祖辈的技艺上不断创新,与退休后的父亲共同研究出了“金丝铁线”米黄釉青瓷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做出了众多青瓷精品,成为一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如今,他的儿女也承父业,从事青瓷制作,女儿张英英已成为龙泉青瓷界的一名新秀,儿子则就读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也立志于当一名制瓷艺人。祖孙三代同室做瓷,其乐融融。但是,每每回忆起往日的艰辛,张照辉还是禁不住老泪纵横。
因为青瓷,两代人含冤入狱。这种打击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无法想像的。难能可贵的是张家祖祖辈辈并没因此放弃青瓷制作,仍然自始自终守在瓷坊里,将青瓷传统制作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
与张高礼一样,李怀德、龚庆芳、陈佐汉、张高岳的后人也将青瓷技艺一代代传承。
总在青瓷衰落时延续着“血脉”
“宝溪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它不仅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填补了龙泉青瓷历史上的空白,还在龙泉瓷厂的恢复和当代青瓷发展的两个过渡时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宝溪乡负责人说。
清末民国时期,极盛数百年的龙泉青瓷几近断脉。但一批土生土长的宝溪青瓷艺人一直在家乡传承着龙泉青瓷的火种。
1959年,沉寂已久的龙泉青瓷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恢复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宝溪青瓷艺人李怀德、李怀川、张高岳、张高文、张照坤等成了一批中坚力量。期间,他们还带动了一大批一直在宝溪从事青瓷生产的技术工人到瓷厂工作,在龙泉瓷厂发展初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龙泉瓷厂、艺术瓷厂等国营企业先后破产,龙泉青瓷又走向困境。一大批宝溪青瓷艺人下岗回到了家乡。
当时,几个瓷厂的下岗工人或外出打工,或外出经商,很少有人重拾旧业。然而,在宝溪,这批下岗工人却重新拿起瓷土,做起了仿古瓷,并形成了一个制瓷氛围。
青瓷艺人曾轶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在大批国营瓷厂倒闭的时候,龙泉青瓷行业几乎是奄奄一息,但是一大批宝溪工人却回到宝溪做瓷,形成了一个仿古青瓷的文化市场。我也是瓷厂下岗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回到了宝溪重拾旧业。”
许多宝溪青瓷艺人都认为,宝溪是延续了龙泉青瓷文化的一个重要地方。“在关键时刻,宝溪总是成为青瓷文化延续的最后一块净土。也许有交通不便、藏匿于大山之中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有着这批世世代代传承着技艺的青瓷艺人在坚持着。”宝溪乡负责人说。
因为这些世代做瓷的艺人始终保留着青瓷销售市场,让许多聪明的宝溪人捕捉了商机,从而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其实,这些质朴的宝溪人并不知道,他们在为自己创造财富的时候,同时也为一个地方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