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三大特色系列:
汉代文物、清代外销画、外销瓷器
“广州博物馆与国内外其他著名博物馆相比最大的特色,在于能够反映广州城市、反映本地乡土文化的最丰富、最全面、连贯性最强的馆藏。”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表示,这一点是国内其他著名博物馆所难以比拟的。程存洁说,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三大系列最为精彩:一是汉代文物部分。建国后曾经有几十年时间,广州博物馆是广州各地考古发现文物的最重要收藏机构之一,因此积累了一大批精彩的汉代文物。“比如汉代胡人俑,国内其他地区出土不多,但在广州往往一出就是一堆,目前发现的至少也有二三十座”;还有陶屋,也出土了各种类型、各种大小的很多座。
另外一类,是广州清代的外销画系列。作为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重要见证,这些当时主要由广州本土画工们绘制的作品,作用类似于今天的“纪录片”或者“互联网”。由于主要外销,国内博物馆这方面的收藏长期以来都是空白或者涉猎很少,近年才渐有起色。而在美国波士顿附近的peabody essex博物馆,以及世界最大的设计和装饰品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中,广州外销画都是非常重要的专藏。因此对于这一门类的收集,是广州“找回历史”的重要一环。
还有一类是广州的外销瓷器。除了来自景德镇等国内重要陶瓷产区的各类订制瓷器,本地产的广彩瓷器也是重要的出口产品。其中工艺精良,身价不菲的作品不在少数。
市场价值可达天价
程存洁告诉记者,按照国内博物馆界的惯例,凡是国家一级文物以上的,就有资格称作“镇馆之宝”。以这个标准衡量,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数量在三四百件以上。其中有些更是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仅见的孤品,或者极稀品。例如著名的为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帕斯夸尔·马利皮埃(1457~1462)所铸的威尼斯银币“格罗索”,传世只有两枚,一枚藏于威尼斯当地博物馆,另一枚就在广博。这枚银币铸造于1461年,之后不到40年便传入广州,说明15世纪时广州与欧洲交通贸易往来频繁。
著名中国文化研究学者李约瑟在撰写旷世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时,也是因为在广州博物馆中看到了一艘东汉陶船,从而断定中国早在汉代已经发明了船舵,较之欧洲早了1000多年。船舵的发明被西方视为世界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之一,因为有了船舵才能进行安全的远洋航行。馆藏还有一件当年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的象牙龙船,不但是孤品,而且工艺极为精良。类似的“孤品”类文物,还包括元代的轮船形青花瓷水注,元代的铜壶滴漏(原件后征调到国家博物馆)等。
程存洁表示,如果按照“市场价值”计算,广州博物馆的藏品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对于博物馆而言,更看重的是藏品的“文化价值”而非“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