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劣气候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锐减
发布时间 2010-06-30 浏览 46100 次
外,出口红茶0.8万吨,下降0.1%;出口乌龙茶0.5万吨,增长5.1%。

  浙江出口占据半壁江山。1季度,浙江出口茶叶3.5万吨,下降9.3%,占同期我国茶叶出口总量的51.8%。同期,湖南出口0.8万吨,增长4.9%;上海出口0.7万吨,增长39.4%;安徽出口0.6万吨,下降41.8%;福建出口0.4万吨,增长9.2%。

  多重因素制约出口

  恶劣天气导致茶叶量减价扬。目前全国大部分茶叶主产区相继进入采摘期,但受近期频发的恶劣天气影响,重点产茶省份普遍受灾,如浙江、安徽、福建等地遭遇了低温、霜冻的“倒春寒”天气,而云南、贵州等地则遭遇了干旱天气,造成今年我国茶叶采摘期滞后,并且产量和质量出现双双下降的局面。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浙江省共有近150万亩茶园受冻,预计今年春茶将减产10%~20%;福建省茶园3级以上冻害达110万亩,春茶减产25% ;干旱造成云南省约80%近400万亩的茶园受灾,预计春茶减产50%左右 。大幅减产推动今年茶叶价格大幅上涨。

  绿色壁垒日益苛刻困扰出口。近年来,欧盟、日本等纷纷以食品安全为由,多次提高茶叶的农药残留检测指标。欧盟是目前世界上农残最高限量标准(MRL)订得最严格的地区之一。2008年7月,欧盟实施了新的食品农药残留标准,提高5种农药MRL标准,并且新增170种与茶叶生产关系密切的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2009年5月起,日本《食品卫生法》将设限茶叶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144种,并将设限以外的农药残留全部限量为0.01ppm(即0.00001%)。上述新规定都对解决茶叶原材料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严格的检验和高昂的监测费用致使茶叶出口成本上升,从而加大了茶叶出口难度。

  产业模式落后造成国际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茶叶经营主体仍是以中小企业和茶农为主,缺少实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覆盖带动能力不强,茶叶生产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化,造成了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难以降低,也导致茶叶的质量与安全难以控制。与此同时,茶叶自有出口品牌少,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使得产品附加值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受上述因素影响,我国虽然是产茶大国和茶叶贸易大国,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及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产茶国。目前,中国出口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平均每公斤价值2美元左右,平均茶价比印度低四成,比斯里兰卡低六成多,甚至比肯尼亚的茶叶价格还要低两成。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