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宜介入拍卖市场收购藏品
发布时间 2010-07-10 浏览 49638 次
也极少。后来,一些艺术家为了使自己作品提升价值,有时会雇用亲友,将自己拍卖的作品高价购回,这也成为行业炒作的公开秘密。现在将一些艺术作品拍成天价,到底意欲何为?

  后续的消息令人费解,譬如最近传出的,国家拟用优先购买权将黄庭坚的《砥柱铭》收归国有。2002年颁布的新《文物法》第58条中就有规定:“文物行政部门在审核拟拍卖的文物时,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其中的珍贵文物,购买价格由文物收藏单位的代表与文物的委托人协商确定。”当年,北宋书法大家米芾的《研山铭》就在“中贸圣佳”被实行了“定向拍卖”,由国家文物局这家指定的具有唯一竞拍资格的单位拍得。第二年颁布的《文物拍卖管理暂行规定》第16条中,国家再次明确提出:“国家对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珍贵文物拥有优先购买权。”

  对于这种限定竞买者拍卖方式,业界发出颇多不满的声音。国家究竟对哪些传统文化艺术作品一定要收藏?如果不收藏,就有损国格或影响国家文化品质吗?什么样的程序、什么样的专家委员会可以决定国家掏钱来购买天价艺术作品?如果有人用金钱或权力影响国家拍卖与收购,那么受害的不仅是国家资产,还有正常的艺术品市场。

  笔者认为,国家有关部门最好不要介入拍卖市场上回购古代文化艺术品。如果非购不可,也应该启动公开程序,譬如数以万计的专家或公民的签名要求,独立的调查公司对民意的调研,网络、电视与纸媒的公开讨论,如果公众普遍觉得某一件作品一定要藏之于国家博物馆,这个时候动用国家收购权也不迟。更多的作品,不妨动用高仿技术,让流传于民间、市场的绝世作品有一份电子与高仿真备份,这也足可以满足专家的研究需要与公众的欣赏需求了。

  国家高价购藏古代艺术品,无形中也助推了艺术品市场虚高的价格。真正的艺术品收藏应该基于爱好,如果艺术品像黄金一样由收藏者积压在仓库,艺术收藏就成为一种异化的行为。收藏界普遍认为,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应拥有20%的投资者,80%真正的收藏者。如果收藏指向投机与疯狂炒作,结局将是一场悲剧。我们都记得,上世纪90年代前后是日本泡沫经济的顶峰,日本众多大公司动用巨资收藏西方油画,仅1990年一年,日本人收购世界名画就花了33亿美元。拍卖史上令人震颤的“天价”一波一波出现,但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价值连城”的收藏品开始“打折”,大财团在银行里留下用来抵债的书画作品堆积如山,其价格大幅缩水,甚至不足买价的五分之一。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