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察钱币表面锈蚀与色泽
钱币鉴赏家称钱币表面锈蚀色泽为“坑色”。有的钱币经千百年埋于土中,出土后表面仍然留有在自然环境中生成的锈蚀,有的锈土与钱币表面紧密结合,其色泽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新出土的钱币常称为“生坑”,鉴赏家对古钱色泽起了好多名称,如朱砂红、枣皮红、松儿绿、靛青兰、黑漆古、水银古,等等。有的出土钱币多种色泽相兼,有的红绿锈色共存,有的兰绿锈共存,有的锈蚀以晶体状出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有的钱币出土时间较长,代代相传,历经多人摩玩,表面已呈平滑,湿润如玉晶莹可爱,常称之为“熟坑”,有称出土时间较长的为“老生坑”。有的钱币未经入土,特别是明清钱币代代相传留至今日几十年或几百年空气中的自然氯化,表面会生成一层坚膜,钱币鉴赏家称之为“包浆”。作伪者为了使伪品让人相信,绞尽脑汁仿照真钱制作伪锈与包浆,然而伪作的坑色与历史条件下自然生成的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可能伪作成与真钱完全相同的坑色来,这就是观察钱币表面色泽用于钱币真假鉴定的基本立足之点。用酸碱浸泡腐蚀生成的锈色,比较单一这种锈色一般偏淡绿,干燥后呈粉状,容易脱落,有的只要用手指一捻,锈粉随之附于手指上,有的用清水亦能洗刷下一层。因此在鉴定中若遇到这种锈不入骨,锈层疏松,附着力很低的情况,必定是在较短时间内生成的,有可能是人为制作的新锈。有的伪锈虽然似生成的硬锈块,但因为它是以强酸急剧生成后作了固化处理的,结构疏松发脆,不如真锈坚挺,经过强酸腐蚀的伪钱,在表面砂眼的微孔,会被腐蚀成坑坑洼洼的麻点,很不自然,用放大镜观察就更加明显,与真钱表面呈现的光润之质感迥异。
(四)辨别钱币的气味与振声
以鼻子嗅闻古钱币,大多能闻到一股铜腥味,刚出土的古钱币还带有一些泥土气味,亦有一些久经把玩的钱币,则根本辨不至什么气味了。有的被鉴定的钱币,会闻出一些异味来,如带有酸味,油漆味,化学药剂味、酒精味、松香味等等。凡遇这种情况,除了一些特殊原因,如真钱上偶然附上了其它物质外,一般都是作伪者采用各种方式制作假坑色进留下的破绽,必须认真对待。只要不是腐蚀十分严重的钱币,可将其轻投于办公用的玻璃台板上,辨别其振荡声音,这在观察法鉴定过程中能起到一定作用。真钱振声尽管各钱不尽一致,有的坚实、有的沉闷、有的哑涩,然而只要多加注意,逐步累积经验,可以发现伪钱与真钱的振声存在着差异。有些新翻铸的伪钱,振声坚脆,有称之为火候很强。有的作伪者有意将伪钱再焚烧退火,但声音与真钱不一。有的将伪钱故意搞出裂缝,再用胶汁粘合使振声相当破哑,与真钱的哑涩还是有区别。观察法为钱币真伪经验鉴定中的常用方法,可以进行观察的方面还有很多,钱币鉴定者可以在鉴定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交流和运用。有的伪钱作伪手段比较隐蔽,在观察法鉴定中有时仅能发现一些疑点,难以作出肯定的经论,那么还可以进一步采用比较法、辅助测试法摩擦法、酸验法、电热法、火烧法,以求得到正确的鉴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