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历练教会了刘延风静悟,传统文化于心扉经年的积淀,这缠绵的文化情愁,注定了刘延风的画风在精神上向着心态空蒙、高古自然之处归隐,归于“文人之心”的精神世界。
虽然身兼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会员、齐白石艺术研究院理事、东方白马国画院理事、中国名家书画高级顾问等数个头衔,作品也被中国银行、中远集团、中国军事科学院、英国大使馆、俄罗斯大使馆、厦门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但这些对刘延风而言却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非艺术的终极目标。他曾说:“中国画是被理想化的艺术,有着很强的寄寓性,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圣贤高隐,高蹈倜傥,超俗不群而又洁身自好的人格精神令人敬慕向往,使我不知不觉的放入更多的精神寄托,而这种寄托在今天这样躁动激烈的社会中显得无处藏身……”
刘延风受业于多位大家,他十分尊崇和敬重他的老师们,并一直遵循大师的人文品格和审美理想。刘延风画风中追寻的人格蕴涵,就是要合道德礼义之格范的“格”。“格,正也。”所以,刘延风的画始终有着“清冽”之正,他始终以超越功利作为道德的内核与人格的基础。这种作风,相应的才调,所需的修养,依靠的方法,形成的面目,就令人想到宋元以来那个最具哲学气质的流派——“文人画”。
但刘延风从未以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自居,相比于画界中形形色色的“狂人异志”时,他说:“画可以狂,人不能狂。艺术家当然要有超脱凡人的概念,恣意地创作挥洒,所作的画才可能富有视觉冲击力。做人却万万不可狂妄。你看李可染,他的画中气势万千,潇洒自如,为人却十分谦和。其实轻狂,是一件最容易的事情,谁都可以做到。但作为世间沧海一粟,再观泱泱五千年,自己在这飘渺苍茫的境界中可以占到多大比重?只有岁月的积累,经历了风雨的艺术家才会有思想性,才会不断深化自己的作品。这些需要自己的修炼和体悟,并且还得有气魄,得需要耐得住孤独。”所以,作为香草堂的主人,刘延风深知:“创作的痛苦难以想象,可也同时充盈着无可替代的狂欢,我很享受这当下的创作时光。”
“吾常年于居书斋,青灯苦读,与古人晤,与圣贤晤,过着淡 如水的耕墨生涯,闲暇也临池不辍。只为得一笔墨、一意境而已。”出此言者,正是“香草堂主”——刘延风。(鲁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