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不仅为“四艺”之首,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八音之首,是每个古代文人必修的乐器。历史上著名的琴家为人熟知,有孔子、蔡文姬、李白、杜甫、宋徽宗、嵇康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文精神当为古琴之魂。可以说,古琴文化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并以其特立独行的艺术魅力、哲学意境和丰富厚重的文史底蕴,诠释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古琴的流传过程中,古琴的演奏已经从一种技能变成一种文化蕴含的标志,古琴的角色也从演奏乐器发展成一种标志着儒雅风范的文化收藏、一种文人墨客闲情雅致的精神象征。
有资料显示,古琴的形制在汉代大致定型,样式繁多,最常见的样式为仲尼、伏羲、灵机、连珠、落霞、蕉叶等,值得关注的是古琴本身自带的文化意义。古琴长3尺6寸5,代表一年365天;琴面为弧形,代表着天,琴底是平的,象征着地,有天圆地方一说;古琴有13个徽,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和闰月;古琴最初有5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讨伐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加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器”。
中国人总喜欢把艺术作品和天地日月联系到一起,因而,好的艺术品身上一定带着一段独特真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识。事实上,也正是这一点,才让这么多人爱上深沉神秘的古董。
古琴“金曲”
随着当代收藏家对传统文化回归的逐步升温,人们对集听赏于一身的古代乐器的关注也日渐增加。今年,北京匡时春季拍卖的重量级拍品,便是王世襄于1947年在地安门外万宝兴古玩店购买,并珍藏多年的宋代朱晦翁藏仲尼式古琴。该琴在2003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亮相,并以人民币220万元成交,今年则以1120万元高价成交。
王世襄曾在《自珍集》中提及此琴。此琴琴长122.5厘米,额宽18.8厘米,肩宽19.2厘米,尾宽14.6厘米,琴为仲尼式,形制规整,通体施黑漆,琴面蛇腹断纹甚是精美。底面因重修未见断纹,唯尾部二寸处有补漆灰痕迹而断纹尽在,是重修者有意不全部重漆,以证明琴底并未更换。琴池内右侧刻字一行,刀痕极浅,又曾涂漆,所以较难辨认,但“朱晦翁藏”等字尚隐约可见,左侧深刻“古吴王昆玉重修”7字。而宋代是中国古琴发展的高峰时期,作为文人音乐的古琴艺术和古琴审美意识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
据了解,王世襄和夫人珍藏的另一把唐代古琴“大圣遗音”,2003年以891万元成交。专场拍卖会中,这把伏義式古琴奏出了一曲《良宵引》,顿时惊动人心,似让人又回到蔌静窗虚的情境中。
现在,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价值和特性,已经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宋、元、明、清的古琴在海内外拍卖中表现不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