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情况导致古典家具拍卖流拍率太高,拍卖公司纷纷放弃这费力不赚钱的买卖。
■市场热点在哪里
张绍武:不是年代越久价值越高。
家具的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受地域的限制,中原腹地缺少名贵的硬木,直到唐代从印度进来了紫檀佛像,才有了硬木家具,到宋代还出现了紫檀床,江苏苏州云隐寺现在还有五代紫檀佛像。到明清时期,家具的工艺达到了颠峰。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董家具也主要指古代硬木家具。更小范围主要指明清硬木家具。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明代和清早期的明式家具,木质一般都是黄花梨;另一类是清康熙至乾隆三代的清代宫廷家具,木质一般是紫檀木。
明清家具制作工艺在世界家具史上就是独一无二的。例如用来制作古典家具的紫檀要经过长达十年的反复烘烤与风干,直到逼出油分,并且,清代时紫檀只在北京紫禁城、颐和园、北海等皇家御苑才见踪影,民间禁绝使用,更使其蒙上了神秘色彩。
而明清之前的古代家具由于材质不太名贵,如果保管不善,被虫蛀鼠咬和湿侵,很可能成为一堆朽木,除了历史研究价值,单从收藏角度看,价值不大。另外,早期古代家具主要考虑实用性,艺术价值并没有收藏者预想中的那么大。因此,收藏者一定要走出年代越久越有收藏价值的误区。
潘 军:精细柴木家具也是热点。
中国古代家具按流派分,基本分为4大流派:京作,代表古代家具的最高层次,主要体现皇家气派和宫廷文化。二是苏作,是江南风格的集中体现。三是广作,融入了西洋文化,主要体现为用大理石、云石或贝壳镶嵌在梅花、人物之间,光彩耀眼,俗称“镶镙钿”。四是晋作家具,代表中原流派。从材质上看,苏作以柴木为主,晋作几乎全部是柴木家具。
柴木(又称白木或软木)家具,因木材本身价格不高,制作上不可能耗费硬木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做工考究,品相完好才有收藏价值。但因为存量大,价格比较大众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民间市场的热点。
■赝品不得不防
张绍武:鉴定非常难。
古典家具在中国收藏界一直归类为杂项,这和家具的属性及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历代都不会让床铺、马桶登上大雅之堂。这就是为什么玉器、书画、瓷器研究者众多,而古典家具的鉴定专家很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就算是专家,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也有可能误导收藏者。比如清宫造办处的图谱上没有的东西,在博物院工作了一辈子的专家就会固执地认为是赝品。但是我们可以想像,任何朝代都不会把皇帝的家具当成古玩,没必要把皇帝的私人物品都登记造册,皇帝更没有义务告诉天下人他和后妃有几张床,也没有谁敢把皇后的床画个图流传后世。就算是古玩,皇宫里有的东西大多是标准器,但谁又能保证没有太监自盗然后放个赝品替代呢。再说,就算是皇宫的古玩,仿品也很多,皇帝带头造假历代都有,还以仿得像为荣。
另外,现在真正参与造假的人有不少是收藏者,手头多少有样品,哪怕造得似像非像,也比一般的人懂得多,而标准器又非常少,更增加了古典家具的鉴定难度。
周德田:家具做旧是垃圾。
由于国际需求日益增大,而古典家具存量不足,中国家具市场赝品应运而生。原材料缺少,就出现了许多进口的非洲硬木冒充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等。如:用非洲榄仁木冒充紫檀或黑酸枝,黄檀(或红檀)冒充红酸枝;巴西木、亚花梨(印度红花梨)冒充花梨,高棉木冒充紫檀。如果只是仿古,倒也无妨。但许多赝品采用硫酸烧,在石灰水池中过一遍,也有用双氧水及其他中草药、化学药剂使木材变色、变旧,也有的用色蜡改变木材颜色。这样破坏了木材本身的属性尤其是天然芳香。
更有甚者,目前北京市场上近两年出现了一种更为恶劣的造假方法,但很难为收藏家察觉,即采用“贴皮”的方法,表面用0.2毫米厚的海南黄花梨粘贴在酸枝木或其他比重相当于黄花梨的木材上,正反两面颜色、纹理完全对应一致。北方地区冬天干燥,空气湿度小,很容易使南方产的此类家具开裂。
仿品是为了再现和欣赏历史,而古家具赝品连木材都破坏了,这种古家具既无使用和保存价值,更无艺术可言,基本上是垃圾。
潘 军:不古不今是误入歧途。
事实上,中国古典家具中用材较多的海南黄花梨、小叶紫檀目前几乎濒临绝种。加上目前世界都关注环保,那些名贵树种砍伐数量日益减少;要制造仿品,原材料价格就高得惊人。
如果用材地道,高仿古家具肯定有较高投资和收藏价值。但要注意的是,仿品要仿得纯粹,保持原有风貌。一些所谓的工艺大师粗制滥仿,外形像,内部接榫却偷工减料;有的甚至加进了许多现代的东西,仿得不伦不类,简直是糟蹋材料,那样的东西不值钱。
而纯粹的现代风格的硬木家具,相对未来而言,也是地道的古董,有收藏和投资价值。
至于用非洲、美洲硬木制造的仿品,因为材质是冒充,价值大打折扣。其实,这些硬木也很名贵,完全可以做地道的现代家具,在未来的时空里,应该更有收藏价值。当然,这需要藏家和商家观念上的认同,也有待未来的市场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