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安溪鐵觀音搶灘香港茶
下一主题:做女人要做香妃
光绪年间,一些热心人士为了让后人记住清代乾隆年间乐善好施的人,建议把先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拿茶给人家解渴算不了做好事,也应通过立碑,让后人记住这个世代相传的茶会。于是,大家请石城的吕春焘书,粒乡的吕堃撰文,在茶廊中竖起《茶会碑记》,在这个碑的下面题有“公立”二字,可见树碑的意愿是大家一致的。
民间施茶:折射出茶会的影子
“茶会”也称作“施茶会”,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组织。“茶会”通常由地方上热心公益的人士及乐善好施的人自愿组成。他们共同出资,在过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设茶棚或建凉亭和茶廊,雇人烧水泡茶,置凉茶大缸,配以勺瓢杯碗 ,供行人和附近农夫免费饮用。这是过去极为常见的一种慈善活动。茶会共推专人管理,凡是出资者的姓名及管理实施公约都刻于石碑上,称为茶会碑。
旧时多有茶庵,大多建在大道旁,其实是作施茶或作供茶用的佛寺,这类佛寺以尼姑庵居多。暑日备茶,供路人歇脚解渴,性质与茶亭基本相同。
如今,新昌农村常有的庙会中还保存着类似“茶会”的施茶形式,即在神灵的眼皮底下行善,捐资办此类茶会者趋之若鹜。这种助人为乐,设立茶摊,供过往行人饮茶之事,在乡镇也时有所见,只不过形式较为简单,它常常出自于某个或几个乐善好施者之手,以闲居老年人为多。
据了解,1982年,衢州江山文物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在茅坂乡株树村发现过《茶会碑》。《茶会碑》拓片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珍藏,在当时的报道中称全省独一无二的《茶会碑》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