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首次发现茶廊碑
发布时间 2010-08-13 浏览 49868 次
个茶会,从乾隆年间开始,到现在一百多年了,至今没有只言片语留下。先人用一杯清茶给人家解渴,然而因为人家贫穷拿钱去资助是行善,拿茶给人家解渴又怎么能说不是善心呢。我们不是不体恤先人的良苦用心,而急着想要把这件事刻在碑铭上。我只是害怕先人的用心,不能传承久远罢了。到了几百年以后,先人开创这个茶会的初衷,因为没有记录而不复存在,这就是我的忧虑,也是先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呀。刻碑铭的做法,在先人看来是没有必要的,只是一味赠茶给后人。先人开创茶会的初衷徒有其名,而没有实际作用了,这就是善心不愿意让人家知晓,还不如让人家知道的好。所以我就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了。

一杯凉茶:传颂着助人的快乐

  据县文物馆俞南星介绍,由于原山头里村东通宁波、象山,西接绍兴、杭州等地,大明市到山头里等村一路茶廊,成为商家和行人憩息的驿站。

  从山头里村的茶廊碑中可以看到,这些施茶的人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先人创办了茶会,是为当时盛夏酷暑下,手拉、肩挑的劳工和来来往往的商人和当地村民免费提供凉茶,对于一个口干舌燥的人,这杯茶水犹如甘露玉液,饮在口里,凉在心头。在茶会的带动下,商人和村民等也纷纷出资出力,于是在行人车辆较集中的区域,如从大明市、山头里到黄泽等地,陆续建起茶廊,让过往的人避风雨,茶会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爱心足迹遍布了乡村的各个大小路口。在免费提供茶水的同时,每逢建桥、修路这样的好事,村民和商人们都会尽自己的一分心意。

  光绪年间,一些热心人士为了让后人记住清代乾隆年间乐善好施的人,建议把先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事——拿茶给人家解渴算不了做好事,也应通过立碑,让后人记住这个世代相传的茶会。于是,大家请石城的吕春焘书,粒乡的吕堃撰文,在茶廊中竖起《茶会碑记》,在这个碑的下面题有“公立”二字,可见树碑的意愿是大家一致的。

民间施茶:折射出茶会的影子

  “茶会”也称作“施茶会”,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民间慈善组织。“茶会”通常由地方上热心公益的人士及乐善好施的人自愿组成。他们共同出资,在过往行人较多的地方设茶棚或建凉亭和茶廊,雇人烧水泡茶,置凉茶大缸,配以勺瓢杯碗 ,供行人和附近农夫免费饮用。这是过去极为常见的一种慈善活动。茶会共推专人管理,凡是出资者的姓名及管理实施公约都刻于石碑上,称为茶会碑。

  旧时多有茶庵,大多建在大道旁,其实是作施茶或作供茶用的佛寺,这类佛寺以尼姑庵居多。暑日备茶,供路人歇脚解渴,性质与茶亭基本相同。

  如今,新昌农村常有的庙会中还保存着类似“茶会”的施茶形式,即在神灵的眼皮底下行善,捐资办此类茶会者趋之若鹜。这种助人为乐,设立茶摊,供过往行人饮茶之事,在乡镇也时有所见,只不过形式较为简单,它常常出自于某个或几个乐善好施者之手,以闲居老年人为多。

  据了解,1982年,衢州江山文物工作人员进行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在茅坂乡株树村发现过《茶会碑》。《茶会碑》拓片在中国茶叶博物馆里珍藏,在当时的报道中称全省独一无二的《茶会碑》拓片。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