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清雅源-看白茶的三大
下一主题:世博茶•中国行
天下水诚有美恶,以所含矿质不同也;然以天下之大,欲举而一一次第之,谈何容易。
雨雪之水纯洁,虽不若著名山泉之甘厚,远胜普通井水之苦涩,而又新以雪水居末,宜陈氏《书录解题》斥为尤不可晓也。
至又新所记陆羽辨南零水事,尤属怪诞。
夫两水合置一器,未有不溶和者,而犹分上半为临岸之水,下半始为南零水,悖物之理矣。
(《茶书二十九种题记》)
万国鼎的话确为至论。不过,《煎茶水记》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对于品茶用水提出了一些高于旁人的看法。如书中提出,茶汤品质高低与泡水有关系,水的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不过,烹茶用水不必过于拘泥名泉名水,茶产在什么地方就用什么地方的水来煎烹,得水土之宜,便能泡出好的茶味。再好的水运到远处,它的功效只能剩下一半。还指出茶汤品质高低又不完全受水影响,善烹洁器也是很重要的条件。善于烹茶,清洁器具,就能更好地发挥佳水的功效。书中并强调“显理鉴物”,即理论必须结合实际;不能迷信古人,因有古人所不知而今人能知者;学无止境,好学君子应该不断钻研,才不止于“见贤思齐”。这些至理名言,对后人启发很大。二是《煎茶水记》首开古人饮茶用水理论的先河。在唐代以前,煎茶用水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自然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是《煎茶水记》最早载录了宜茶用水,并以刘伯刍和陆羽的见解昭示后人,丰富和补充了《茶经》关于煮茶用水的内容。此后,人们对茶的色香味越来越讲究,对用水的要求越来越高,品评水质的文字越来越多,还出现了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之类的烹茶用水系统著作。
摘自清雅源:http://www.cheertea.com/newsshow.php?articleid=818&i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