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之鉴
与普通商品一样,艺术品需要经历从无到有、从萧条到繁荣的市场演变。但是作为满足审美需要的特殊商品,艺术藏品普遍缺乏生活必需品的不可或缺性。这使得它们的市场培植相对困难,也让急躁而短视的投机行为有空可钻。综合历史上成功的案例看,黄龙玉想要获得成功,必须满足“足够稀缺”和“市场接纳”这两点。
钻石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它十分完美地诠释了上述两点要诀。在几个世纪之前,世界各地的钻石开采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钻石的销售将以相对可以接受的价格慢慢获得更大的空间。但是,在19世纪的南非,一群对缓慢收益感到不满的钻石商人看到一种迅速致富的可能。这个可能激发着他们的野心,并最终塑造了今天的世界钻石市场。
戴比尔斯公司是这群商人的野心最终孕育的结果。它一度垄断了全球90%的钻石开采与销售。在市场大权在握的情况下,戴比尔斯通过减少开采并限制供应人为地提高钻石的稀缺程度。供应量减少引发了钻石价格上扬,戴比尔斯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过于强大的卖方市场会挫伤买方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戴比尔斯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迫使市场广泛地接纳钻石。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爱情。事实上,将这种自然界硬度最高的石头与矢志不渝的爱情进行类比,不仅仅是浪漫的联想,更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宣传。
除了吃喝之外,爱情与婚姻是大部分人一生必定的经历。如果将钻石与之绑定,便会让这种石头获得类似于食物和水的不可或缺性。于是戴比尔斯公司早期的广告开始宣称,在非洲的许多部落里,璀璨的钻石是每一对情侣定情的信物。然而实际上,生产力落后的非洲部落根本无力加工和消费这种商品。但这并未妨碍年轻的恋人们为之着迷。戴比尔斯的商业宣传堪称历史之最。
凭借高度垄断和巧妙宣传,钻石成功“稀缺化”并打开了广阔市场。这给今天的黄龙玉爱好者及观望者们一些启示。在目前黄龙玉稀缺程度不明,而市场接纳度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新玉种究竟能走多远,值得探讨。一个健康的黄龙玉市场不是在对这种石头本身提出要求,它呼唤的是买卖双方共同的耐心、理性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