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蜡石脱胎成黄龙玉 天生高贵还是资本游戏
发布时间 2010-08-30 浏览 51215 次
拔高和包装,以玉之名,只是为了更好地炒作。

  这种说法遭到了黄龙玉追捧者的反对。首先,他们认为黄龙玉不等同于黄蜡石。只有黄蜡石中的上品才有资格被称为“玉”。其次,“玉”应该是一种观赏体验,而非物理界定。

  天津市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毛俊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黄龙玉”之名无可厚非:“‘石之美者为玉’。几大名石的化学成分千差万别,大相径庭。究竟什么是‘玉’,并没有硬性而统一的标准。另外,具有收藏价值的‘宝石’常常都是一些普通石头中的上品。例如宝石级的石英就叫水晶,宝石级的电气石叫做碧玺,宝石级的金刚石叫做钻石。所以,黄龙玉源于黄蜡石却高于黄蜡石,并无不妥。”

  怀疑者继而抛出文化底蕴方面的质疑。除了观赏性,几大名石无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相较之下,在国玉和田、帝石田黄这些“名门之秀”面前,黄龙玉就像是个刚出道的小姑娘。毛俊明教授也认为,这是黄龙玉的一个致命伤。在中国,玉石是一种特殊的投资品,除去质地和品相,石头背后的历史也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田玉为例,在中华文化中浸润达四千年之久。《千字文》中更有:“金生丽水,玉出昆岗”之句。足见和田美玉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符号,深入我们文明的骨髓。

  然而在黄龙玉的支持者看来,即便这种说法也非不易之论。他们用以反驳的例子是翡翠。这种在今日之中国备受珍视的石头,曾经也遭遇着与黄龙玉类似的尴尬。清代纪晓岚在著作《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道:“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其中“当时不以玉视之”和“强名以玉耳”,让人感到今天的黄龙玉之争不过是历史的重演;而“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仿佛是在对黄龙玉未来身价的上涨做出预言和保证,令其支持者们欣喜不已。

  对于疯涨的价格,毛俊明教授认为这更多是一个态度问题:“炒作就是不对的。”艺术品不同于一般保值或者避险工具,单纯的资本逐利或许可以扬起一时之泡沫,最终却可能崩溃掉整个市场的信心。对于现世时间尚短的黄龙玉来说,这种隐患尤其巨大。

  钻石之鉴

  与普通商品一样,艺术品需要经历从无到有、从萧条到繁荣的市场演变。但是作为满足审美需要的特殊商品,艺术藏品普遍缺乏生活必需品的不可或缺性。这使得它们的市场培植相对困难,也让急躁而短视的投机行为有空可钻。综合历史上成功的案例看,黄龙玉想要获得成功,必须满足“足够稀缺”和“市场接纳”这两点。

  钻石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它十分完美地诠释了上述两点要诀。在几个世纪之前,世界各地的钻石开采各自为政,相互竞争。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钻石的销售将以相对可以接受的价格慢慢获得更大的空间。但是,在19世纪的南非,一群对缓慢收益感到不满的钻石商人看到一种迅速致富的可能。这个可能激发着他们的野心,并最终塑造了今天的世界钻石市场。

  戴比尔斯公司是这群商人的野心最终孕育的结果。它一度垄断了全球90%的钻石开采与销售。在市场大权在握的情况下,戴比尔斯通过减少开采并限制供应人为地提高钻石的稀缺程度。供应量减少引发了钻石价格上扬,戴比尔斯公司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过于强大的卖方市场会挫伤买方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戴比尔斯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手段,迫使市场广泛地接纳钻石。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语,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爱情。事实上,将这种自然界硬度最高的石头与矢志不渝的爱情进行类比,不仅仅是浪漫的联想,更是一个成功的商业宣传。

  除了吃喝之外,爱情与婚姻是大部分人一生必定的经历。如果将钻石与之绑定,便会让这种石头获得类似于食物和水的不可或缺性。于是戴比尔斯公司早期的广告开始宣称,在非洲的许多部落里,璀璨的钻石是每一对情侣定情的信物。然而实际上,生产力落后的非洲部落根本无力加工和消费这种商品。但这并未妨碍年轻的恋人们为之着迷。戴比尔斯的商业宣传堪称历史之最。

  凭借高度垄断和巧妙宣传,钻石成功“稀缺化”并打开了广阔市场。这给今天的黄龙玉爱好者及观望者们一些启示。在目前黄龙玉稀缺程度不明,而市场接纳度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新玉种究竟能走多远,值得探讨。一个健康的黄龙玉市场不是在对这种石头本身提出要求,它呼唤的是买卖双方共同的耐心、理性和技巧。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