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艺|淮调特点|民间小调
发布时间 2011-07-14 浏览 52426 次
胡、二胡、低胡、大铙、大钹以及大梆子。淮调又名大梆子腔,大概也是由此而来的 。
 
   淮调也写作“怀调”,又称“漳河老调”,是在豫北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剧种。流行地域涉及彰德府、卫辉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人们称之为“五府淮调”。淮调产生于明清之际,清代中期,已在豫北、冀南广泛流行,各府衙和军队的戏班多是演唱淮调的,当时已有许多知名戏班,如彰德府的头皂班、二皂班、西营班等等,也有许多知名演员,如二壮、天保、杨凤山等。内黄县的傅老桃淮调班在乾隆年间开始兴办,连续办了十三科。盛行期间,组织有淮调行会,至咸丰年间行会才停止活动。民国时期,淮调已经衰微,抗日战争时期只剩一个班社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地方成立了淮调剧团,但不久陆续停止了活动,现仅余安阳县一个专业团体。淮调历史悠久,影响较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传统剧目300多出,四大板类变化丰富,具有训练严格、班规严格的传统,至今传承谱系清晰。剧种以激昂慷慨、大气磅礴为特色,音乐唱腔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