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整而又美观的套杯,首先要解决薄胎瓷的工艺技术问题。景德镇薄胎瓷的烧制始于明永乐年间。有道永乐薄胎瓷,细薄如纸,有的几乎以釉汁制成,故称为脱胎瓷。稍厚的又称之为半脱胎。明成化、隆庆与万历时的民窑,就有达到胎薄如纸的,时人称为真脱胎。到清康熙、雍正仿制品也达到了同样的程度。脱胎瓷的制作,从配方、拉坯、修坯、上釉到装窑烧成都有一整套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领。修坯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来不得半点差错和疏忽。一般要经过粗修、细修定型、粘接、修去接头余泥,并修整外形、荡内釉,然后精修成坯和施外釉。在修坯过程中,坯体在利篓(景德镇方言也称利斗,指利坯时在辘轳上盛放坯件的托盘架)上取下装上,反复近百次之多,才能将2至3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壳样薄。
解决了薄胎工艺之后,就是选择适宜套杯的釉彩装饰工艺。雍正年间盛行的粉彩,就是当时彩绘工艺的新品种,受到广泛的赞誉,直到今天。
康熙晚期已出现花朵用胭脂红色的洋细料施彩,至雍正朝,粉彩瓷器盛行,尤其是唐英(1682——1756年)从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