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御瓷”的发展史
发布时间 2011-08-26 浏览 50732 次
制精瓷,以备御用。为此,他从故宫中选择出雍正、乾隆、嘉庆等各朝瓷器精品做样本,命郭葆昌筹办洪宪御窑,还想重建御窑厂。一种说法是,原定要生产4万件瓷器,但因时间等原因结果只完成了6000件。这批瓷器除增加一些新的造型外,基本沿用传统制作工艺,但彩绘比清代瓷器更胜一筹。为袁世凯特制的“居仁堂制”款的粉彩瓷器,都具有清代宫廷用瓷的风格。袁世凯灭亡后,主事者为了收回本钱,将未烧成的洪宪瓷底款改写为清代雍正、乾隆等不同年款,因此这批“洪宪瓷”中有些造型、工艺虽然完全一样,但却有雍正、乾隆等不同的底款。

后来有人将一批“洪宪瓷”转往香港,香港著名文物鉴藏家杨铨先生便将这批共600余件的“洪宪瓷”悉数购得。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杨铨把家藏的5542件珍贵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广州市政府,这里面就有那600余件“洪宪瓷”。

当代民间藏有一个粉彩碧桃胆瓶,为袁世凯“洪宪”年间制作。据说,由于当时瓷工对袁世凯称帝不满,就利用胆瓶造型及画面的谐音寓意袁世凯“胆小”,而瓶体化“碧桃”则寓意“必逃”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