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武夷岩茶与铁观音可携
下一主题:让武夷岩茶走向世界
回答是否定的。上世纪80年代初,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无性繁殖,异地政工干部大红袍获得成功。经福建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质了母树的优良特征特性,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推广。从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85年尝试奖大红袍推向市场至今,无性繁殖大红袍已大批量生产,“可闻其名而难品其醇”已成往事。
大红袍固然是人们极品,肉桂、水仙等武夷茶才是撑起武夷山岩茶文化天空的中坚力量。早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武夷岩茶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人贡朝廷,盛 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武夷岩茶。自蔡襄以后,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