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制瓷业的发展-顺治康熙时期
发布时间 2011-10-04 浏览 48364 次
窑场凋零、匠人四散。清初,政权初立,政局尚未完全安定,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顺治官窑生产时停时产,烧造技术较差,传世的官窑器十分少,有的也比较粗糙,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件十分精致的顺治官窑瓷。于是清政府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官搭民烧”。民窑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基本上没有问断过,特别是明末以来的出口瓷生产。现留传的瓷器中,民窑瓷远多于官窑瓷。直到清顺治十一年官窑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一、青花

顺治青花造型上承明末,下启康熙,有着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

此时青花料均为国产釉料,颜色可分为四类:

(1)淡蓝:色泽浅淡,有晕散现象,多用于厚胎的罐、瓶、觚、香炉等瓷器上。

(2)黑蓝:色泽深沉,完全承袭了明末风格,多用于制作粗糙的民用品上。

(3)正蓝:青花蓝色纯正,色浓处有黑斑点,但没有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入木三分、凹陷胎骨的感觉,仅是浮于釉面。碗、盘多用此种青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