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篇)。然而个中的实相,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文字表达清楚的。由此看来,性与命原是一个主体的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合二为一。“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所以必须“性命双修”。古代圣贤平生的修为,立功立德,善行义举,以及济人利世的业绩,都可归之于“立命”的范畴,其个人心性的修养,精神境界的提高,如孔子的“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直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属于“尽性”(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的过程。所以古圣先贤的性与命无不是同修并进的。在佛教便是福慧(福德智慧)双修。
性命之学,性即是性理,命即是伦理。三界、五行、四大界是王凤仪学说的主体,家道伦理是其学说的重点。
先生主张人道的究竟即是佛道,所以很少涉及远在天外的神奇怪异。因为人类有史以来,所成就的圣贤仙佛,便足够人们学习的了,按着他们的足迹走去,满可以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何用大谈那些神怪离奇,虚无缥缈的东西呢。故先生教人以尽伦立命为重点,以“死心化性”为功夫,以达到“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