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赏瓷录
发布时间 2012-11-30 浏览 51378 次
,装饰的部位包括口、肩和足。有些作品在一、两个部位,有些则在上述三个部位均以“竹编纹”装饰。康熙以后各朝,以“竹编纹”作装饰的作品就很少见了。

  足底不露胎,是这对小碗又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底足外壁作为纹饰底色的金彩一直延伸并包裹住足底,然后在与底足内壁相遇处停住。小碗足底既不露胎,又非覆烧或支烧,那么,它们在入窑时是如何放置的呢? 经观察发现,底足内壁釉面有一圈细微的、断断续续的掉釉痕迹。笔者据此推断,第一次入窑烧制瓷坯时为仰烧,在碗的足底放置了垫饼,烧成后足底露胎。待完成瓷坯上的主体绘画和金地纹饰后,将金粉敷施于足底,再以一个直径略大于碗底的耐火泥圆柱为载具,支撑住稍微外撇的底足内壁,然后装匣入窑烘烧。出窑后,底足内壁与圆柱上部边缘接触的地方便留下了细微的掉釉痕迹。

  圈足内直径为 2.4厘米的碗底,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双行双圈青花款。款字书写工整见笔力,笔划间架合法,布局疏密有度。每个字高约 4毫米,宽约 3.5毫米,堪称“蝇头小楷”。一些较长的横划,

1  2  3  4  5  6  7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