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明代早期民窑青花瓷器
下一主题: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
写到这里我有如是想:傅抱石先生1952年创作香山九老图,在对人物形象刻画上一定是有当时的创作意念和构思,至少他应该明白这是在再现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为了创作,他也一定是要解读九老的诗作和白居易的《香山九老会诗序》,以期感受那当时的气氛和领会那九老的情怀。怎么可能将九老中的三老的形象刻画去搬用“自己”八年前创作的《三老论古图》而且一成不变?这对创作欲望极强的傅抱石先生来说,有这个可能吗?我们再来看看傅抱石先生创作于同一年的《九老图》,图中那三位老者的造型就有着很大的变化,这再一次证明傅抱石先生在创作同一个题材作品时都是“动了几下手的”。同一年的创作尚且如此,又如何出现与“八年前”的创作一模一样的造型特征呢?如果《三老论古图》是傅抱石先生表现的另一个“历史典故”,那么从人物形象特征的刻画上来衡量傅抱石先生的《九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