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的创作者,相传是明代宜兴金砂寺一个不著名的寺僧,他选
紫砂壶细泥捏成圆形坯胎,加上 嘴、柄、盖,放在窑中烧成。有一把失盖的树瘿壶,造 型精辟,现存北京历史博物馆,足供春唯一的传品, 但也有人疑为赝品。自明代供春(龚春)模仿老银杏 树瘿制成“供春壶”而闻名后,相继出现的制壶大师 有明万历的董翰、赵梁、文畅、时朋“四大名家”,后有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三大妙手”,清代有陈鸣远、 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和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 良等。近代有顾景舟、朱可心、蒋蓉等人,顾景舟近作 提璧壶和汉云壶,系出国礼品。青年艺人也是人材辈 出。
紫砂壶茶具式样繁多,所谓“方非—式,圆不一相”。在
紫砂壶壶上雕刻花鸟、山水和各体书法,始自晚 明而盛于清嘉庆以后,并逐渐成为
紫砂壶工艺中所独 具的艺术装饰。不少著名的诗人、艺术家曾在
紫砂壶壶 上亲笔题诗刻字。《砂壶图考》曾记郑板桥自制一壶, 亲笔刻诗云:“嘴尖肚大耳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