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要称重量还要估成色,非常麻烦,港币银毫因其铸造精美、按枚纪值、计算容易,流通便利,所以粤人乐于使用。其次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清光绪十六年(1890)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创办造币厂铸造银元,开启中国近代自铸银元的历史。广东银元正面中央有“光绪元宝”四汉字,周围环以汉字“广东省库平七钱三分”,后改为七钱二分,背面为蟠龙图案及英文。这就是著名“龙洋”银元。广东“龙洋”分五等币值,每元重库平七钱二分,纯银九成;次重三钱六分,纯银八六;再次重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均减配八二成足银。此即后来通称的“大洋(大元)”、“五角(半元、五毫)”、“二角(双毫、二毫)”、“一角(单毫)”及“五分(五仙、半毫)”银币。因各面值银币含银量不同,因此在流通中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社会公众纷纷储藏含银量高的大洋和半元银币,只使用成色低的二毫、一毫银毫,于是辅币“银毫”就逐渐取代大洋主币,成为广东各地流通使用本位货币。广东成为“银毫的世界”,粤省所发纸币除部分大洋券外,都是以银毫(毫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