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现藏上海博物馆)。从题字内容可知,他对杨彭年制的壶是十分欣赏的,而且他自己也有制壶之癖好。但他是地方长官,公务甚忙,加之他要用更多的精力从事诗文书画以及篆刻的制作,故每一壶皆亲自动手制造是不可能的。大多数的壶都是他设计(画出图样),由杨氏兄妹等人制造。当时的
紫砂壶壶业已处于停滞和向俗道上发展的趋势。清初至陈鸿寿时代近两百年,
紫砂壶壶的设计烧造,不是仿古,便是上彩。仿古以及承袭前人的造型形式,已历几百年,“人之耳目,喜新厌旧”老一套已使人生厌,而且技巧也一代不如一代。上彩加釉镶金,一味迎合市民或宫廷趣味,重在外表装饰,却不是
紫砂壶壶发展之正道;所以,
紫砂壶壶的改进成为当时的急需,
紫砂壶壶每一次改进都有见识高远的文人参与,陈鸿寿真是应运而生了。制壶的人不少,但能设计合乎需要的造型样式者不多。陈鸿寿以其超众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取诸自然现象、植物形态、实用器物、古代器物等,设计了众多的壶式。陈鸿寿最常用的号是曼生,因此,人们称陈鸿寿参与设计的壶叫“曼生壶”。“曼生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