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京剧的韵致
下一主题:曲艺杂谈----中国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后,绍剧活动地区不断缩小,趋向衰落,尤以武班为甚。至1920年左右,一般演员均习文弃武,文班则增设武戏,文武班合流。此后,班社仿效京、沪等大城市,有以舞台为班名的。如泉源第一舞台、越舞台、天荣舞台、同春舞台等。二十年代以后,在绍兴本地城乡,绍剧颇为兴旺。抗战期间,在上海的绍剧戏班不多,至1945年只有同春班一个,但阵容较强,名家辈出。除吴昌顺等之外,又涌现了老生七龄童、十三龄童,武生六龄童,旦脚筱玲珑、章艳秋等。抗战之前,有越中第一舞台、文明舞台、林贵舞后、新大世界、新大鸿福等二十余班。抗战以后,绍兴民众教育馆搞旧剧改革,进行登记,先后入册者有近五十个班,其中绝大多数是乱弹班。
建国初期,有同春、同兴、新民等九个民间职业剧团。后经登记、合并,数量虽稍有减少,但由于招收新学员办了数期培训班,培养了接班人,使绍剧得到较大的发展。1956年改同春绍剧团为浙江绍剧团。1965年有专业绍剧团六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