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民国瓷动物纹鉴定(一)
下一主题:民国瓷动物纹鉴定(三)
王大凡1936年粉彩虎啸图瓷板,画面构图为斜三角形,左为大面积留白,一只下山猛虎,造型准确,形神兼备,气势凶猛,皮毛见有皴擦之笔,毛感自然。平心而论,此作虽不及毕渊明成名之后的虎,但较上图略胜一筹,左边墨书“时在丙子年立春节后一日,黟山樵子大凡王壁画”及红彩朱文“ ”、“大凡”方章二枚。 民国时的狮纹多装饰在档次稍低的日用器皿上。
民国时期最为常见的红绿彩狮子纹帽筒局部,一头红狮体态健壮,头下尾上,眼大如铃,尾毛旋转如轮,极为活泼可爱。上有一绿彩小狮,下为蓝彩戏球小狮。造型夸张,虽画工不精,但民间狮子舞的韵味浓郁,另侧有墨书“时属丙辰仲夏”字样,为1916年作品。晚清时多见此纹饰器物,如图82为清光绪矾红彩太狮少狮图瓷板局部,大狮子怀抱绣球神态认真,小狮子昂首高望。狮子毛发细密,浓淡过渡自然。绘画较前者细腻,但活泼可爱的韵味不足。由此可知,民国时的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