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难仿”识破伪古玉画皮
发布时间 2014-06-04 浏览 49323 次
对玉器的美化装饰作用,在传达人们审美观念的同时,增加了玉器的艺术价值。无论是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神人纹饰、兽面纹饰,汉唐的飞天纹饰,历代的龙凤纹饰,还是元金的春水秋山,明清的花草纹饰、诗文图案,无不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意愿和审美情趣。古代有权势的人们将自己的希望、追求和生活情趣通过玉工在玉器上予以反映,如果玉工的碾琢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会对玉工作出严厉的惩罚。仿古玉工们只能按图索骥,但却不知道“骥”的体力、脾性等。

  三、沁可仿内沁不可仿。

  玉器入土千百年后,由于玉质受土壤中酸碱物质及其他化学成份的侵蚀,会出现斑纹、钙化或石化的现象,并呈现出一定的色彩,这就是沁。伪古玉的制作者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于是仿效自然沁色,用药物或者有关原料通过一定工艺手段做成人工沁。

  根据专家们了解和描述的伪古玉沁色法,结合实物观察,人工沁色大致有以下数种情况:①色泽单一,无过渡色可循;②浓色重染,过于鲜艳;③越是瑕疵、绺裂处染色越重;④着色处过巧,令人质疑;⑤沁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