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琢工的仿制
下一主题:从玉工上谈鉴定
一、关于沁色与玉变。说起古玉,尤其是历经三四千年风雨侵蚀的商周古玉,人们首先想到的因土蚀斑斑而变得满目疮痍。因此,沁色便成了辨伪的主要手段。但事实上,地理位置、埋藏环境等客观条件造成的地质、地温和地气的复杂多样,使得古玉受冒沁的情况也是千变万化。相对来说,滕州一带的商周玉器,虽然望有的表面沁蚀也非常严重(图1),但更多的则是玉器本身的质变替代了严重的表面受名沁现象(图2)。这种情况与高占玉器通常所表现出来的斑驳陆离的沁色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它不是一种由表及里的变化,而是一种由里及表的玉变(也叫质变)现象,这个现象,在滕州出土的商周玉器中比比皆是,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因为它对于我们研究商周玉器的地域特色及断代参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有待于更科学的检验和认定。但笔者推测,主要应该与玉器人士后的周围环境有关——如果随葬玉器的地理条件较好,或者少受酸碱的直接侵蚀,而只是长期经受较多的地温地气影响或浸润,就会造成玉器本身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