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玉器老工新工的不同
下一主题:话说明清古玉辨别
北宋年间,由于皇帝酷爱古物(如宋徽宗),宫廷内收集了大量珍品,上行下效,引发了普遍的收藏热潮,而文人士大夫则借古物博考前代的典章制度,证经补史,金石学研究蔚然成风。吕大临的《考古图》———第一部金石学专著,就是这时的文物。此书除青铜彝器外,还收录了14件玉器。社会各阶层的需求,不仅激发了大规模的盗墓活动,甚至出现犯罪可拿古器赎罪的怪事。一些商贾也从中看到了无限商机,趁机炮制出大量仿古伪品,包括玉器,瞒天过海,牟取暴利,所谓“利之所趋,无所不至”。清代陈姓《玉纪》云:“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色,时人谓之得古法,赏鉴家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可见伪玉之盛。
元承宋风。元代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古玉专著———朱德润的《古玉图》,内收39件玉器,其中有些即为仿古品。从杭州元代名流鲜于枢墓出土的玉器中,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仿古实物。至明代,形成